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报通讯员 张桂玲 于晓霞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如果学校没有一支敬业爱岗、业务精湛、富有思想、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那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则无异于一场空谈。”在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组织开展的“素质教育论坛”活动中,莲池学校班绪斌校长的一席话,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而该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四种有效模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成为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读写促进反思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学校为满足教师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出台了购书报销的激励政策,即教师只要自己购书后写出1500字的读后感,就可以全价予以报销,购书者读完后将书交到图书室与大家共享。
  从2005年起,每个寒暑假,学校都会为全体教师统一购书,三年来,先后为全体教师统一购买了《教学工作漫谈》、《教育先锋者档案》、《爱的教育》、《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等书籍,人手一本,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有效促进反思能力的形成。现在,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随笔,发布在校园网或自己的博客中。学校还对教师撰写的随笔、论文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并结集印刷。迄今为止,教师随笔集《静夜思》已由学校印刷推出了六册。
同伴结对互助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莲池学校教师之间“师徒结对”,有效挖掘和利用了校内的名师资源,促进了教师成长。
  该校青年教师杨爽说:“面对面的‘拜师’学习,可以直接得到‘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吸取‘师傅’的经验,少走弯路。有了‘师傅’,工作有了‘顾问’,心中有了底,就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她的“师傅”李志荣老师则说:“作为‘师傅’,其实我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身上的那种热情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却值得我学习。”
  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学校涌现出了李志荣、张莉茗、何昱秀、毕静等一批能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优秀教师。“师徒结对”既优化了同事关系,他们相互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又帮助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
成长手册引航
  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评价历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就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莲池学校制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为每人印发了一本以发展性评价为内容的成长手册。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
  发展起点。在开学伊始,请各科教师根据评价方案的要求和自评的结果进行反思,在逐项发展目标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作为本学期的三项发展目标和任务。
  发展过程记录。内容主要有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活动考勤、工作绩效(学生评教、家长评教、荣誉称号、教科研成果)、业务进修、参与和共事能力等。
  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教师发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让教师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得信息,促进自身的发展。
  实践证明,成长手册的使用,大大调动了教师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聆听窗外的声音
  “聆听校外名师的声音,感受专家思想的冲撞”,是莲池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请进来,走出去”,是让教师获得聆听窗外声音机会的主要方式。每年,学校都会为此投入7万元左右。
  “请进来”,即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省市区各级教研员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请名校名师来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会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上海、厦门、苏州、北京、吉林等地学习、培训。新教育组织的每次年会,即使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都会挤出钱来派多名教师前往学习。
  班绪斌校长认为,通过聆听、感悟,与名师实现零距离交流,可以让教师汲取精神与思想的养料,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