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课引发“人生规划”效应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张庆亮
  一个正处在“逆反期”,有时与同学发生矛盾就动手的初中男生,后来不再动手了,而且还注意和同学处理好关系。这让他的父亲感到有些奇怪。有一天,这位父亲看到放学归来的儿子脖子上有一道新的划痕,就问儿子是不是又和同学打架了。没想到儿子说:“我以后再也不打架了。老师为我分析了,说我将来适合做企业家,但是要做企业家,首先要学会与他人处理好关系。”
  “你们的课程很管用啊。”这位父亲对管他儿子所在学校的教育局官员说。
  这位初中学生所在的学校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为他分析并说他适合做企业家的老师是一位教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的老师。
  2007年,潍坊市率先在全部初中学校开设一门必修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规划人生,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合适的选择。课程被作为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推行,所有初中学校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必须开设,课程的学分被计入学生中考综合素质成绩。
  课程开设两年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生规划”所引发的综合效应,有些是推行者最初预料到的,而有些是没有预料到的。
填补课程设置空白,更“填补”学生的遗憾
  张国华,潍坊市教育局局长。两年前,他遇到这样一件令他深受触动也令他思考的事情:该市100多家企业需要从职业学校招收4000多名毕业生,但查遍学校,只能提供1300人,不足需求的三分之一。这件事让他一直不能释怀,也成为他全力推动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程在全市初中学校施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国华说:“有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招生冷’,生存境地尴尬。我们一直在教育引导学生向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等职业目标奋斗,客观上有意无意地引导所有学生走上普通高中、考重点大学这条道路。许多学生在结束初中生活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就业指导,而且往往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职业学校,或者很迷茫地直接踏上社会。”
  说起开设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作为积极参与者的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他亲身经历同时也令他颇有感慨的事。有一年,他的一位朋友带着刚刚拿到高考成绩的儿子来找他,希望他能帮着“拿个主意”,给孩子参考个志愿,应该报考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曲振国想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孩子的回答令他感到意外:“我不知道,那是我爸爸的事。”
  在课程开设之初,曾经有一项针对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个人理想、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33%的学生没有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方向;多数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对将来干什么、如何发展从未考虑过,一切听由父母安排。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空白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的缺乏,导致许多学生存在职业理想的盲目性和人生未来发展目标的模糊性,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渐渐地失去了上进的动力。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社会职业特点、职位需求等方面了解甚少,在教育类别选择和专业选择上“随大流”,缺少自主意识。
  为此,潍坊市教育局对这一课程的目标作了明确定位:通过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和把握未来,并初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特点和现状,了解个人的职业倾向性,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干什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性格与能力,初步选择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初步具有基本明确的人生目标,进而有效地激发学习潜能,增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信心,避免因为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个人发展和人生的遗憾。
让学生认识自己,规划未来
  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各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讲授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与对家长的指导相结合、校内教师授课与邀请职业规划专家举办讲座相结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有的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及其他活动,以研究性学习、参观、调查研究与实践、角色扮演、社会服务、担任志愿者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并增强对不同职业的亲身体验,同时对在升学方向选择、职业愿景方面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的学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和人生规划教育;还有的学校将课程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进行“体验教育”,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到社会上做义工、志愿者,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职业特点与当前就业形势。
  昌邑市东冢初中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具体活动:假期中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中专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职情况调查,例如,“父母个人兴趣与职业兴趣调查”、“学生职业理想情况调查”、“社会岗位知多少调查”、“我国现行教育及专业设置情况调查”等;利用网络查询功能搞一次社会职位及供求情况调查;利用双休日开一次“我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家庭辩论会;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进行一次成功人士的走访调查;开展一次当地高中学习环境和升学情况调查。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渗透职业指导的内容,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帮助子女在未来发展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青州市夏庄初中,每个学生都有一本《人生规划与职业理想动态发展评价册》,评价册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课程开设情况分初一、初二、初三3个学年进行设计。初一阶段的主题是“理性认识自我”,分3个模块进行设计。第一模块是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成长历程,为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作铺垫。第二模块是知识性栏目,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的百科知识,包括职业的功能及特征,我国国民经济16个行业类别、8大职业、近几年新公布的职业,让学生对职业有概括性了解。第三模块是社会实践活动及同学、老师、班主任综合评价,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写出自己向往的一种职业;调查一位成功人士,了解其奋斗经历。初二阶段的主题是“发展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分3个模块设计。第一模块是职业信息介绍,包括“中国未来最紧缺人才信息”、“人的8项智能与相关职业类型”、“职业性格类型”3部分,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倾向有初步的定位。第二模块是社区调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一家企业,重点对企业员工情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第三模块是学习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后的收获,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初三学年的主题是“志存高远,树立正确职业理想;面向未来,设计科学职业生涯”,分3个模块进行设计。第一模块是社会调查,安排学生调查自己所熟悉的一个人,了解其在不同求学阶段确立的职业理想,以及最后所从事的职业,用学生身边现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第二模块是让学生通过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完成一篇小论文,对一位中职毕业生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第三模块是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由同学、家长、教师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科学设计个人成长方案。
  潍坊外国语学校建立了三级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体验一些职业的特点。通过体验,学生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识:每一种职业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作支撑,哪怕是像做蛋糕这样看似简单平常的工作也不例外。
  宋敏是潍坊实验学校的教师。同她的学生一样,她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她说她自己就很遗憾当年考大学的时候缺少职业选择意识。“这样的课程对学生太重要了。”她将这样的课称作“职业启蒙”教育。课堂上,她通过设计模拟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活动。
  “怎么开这样的课啊,这不耽误学习吗?!”“原来还有这样的课啊。”……刚开设这门课程时,许多学生既觉得新奇,又有些茫然。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它成了学生们喜欢的课。“我上这样的课,学生很给我面子。”高密市育才学校担任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师潘伟颇有些得意。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旷课,但是自从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以后,他不迟到了,并且让同学提醒他别耽误了上这门课,他说:“我要好好听老师讲,学习如何规划我的人生。”
变化,不仅仅是规划意识的觉醒
  “我脑力不如别人棒,但我的手巧,我可以学习一技之长。普通高中我考不上,但我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将来用我的所学照样可以走出一条辉煌人生之路。”在昌邑市东冢初中,学生李波说他很感谢学校开设的这门课程。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说,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他可是另外一个样子。进入初中三年级不久,他就出现了学习上的困难: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老师找他谈心,他无精打采地告诉老师:“我学够了,上课听不懂,考学是没指望了。”他的父母劝也劝了,骂也骂了,无济于事,拿他没办法。可是,随着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的开设,他的情况有了变化。第一节课上,他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我发现他原先木讷的眼神有了光彩,脸上有了笑容。”老师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也感到欣喜。在此后的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堂上,他竟然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甚至还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再后来,老师和同学发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他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初三毕业,他以优秀的成绩迈入了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学校。
  一门普普通通的课程,却使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适合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成了学生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成了学生们的共识,他们的脑子里有了“职业”、“职业选择”之类的概念。“学生们的状态不一样了。”高密市育才学校校长孙晓龙对这门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有着切身感受,“以前问学生‘你将来想干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许多学生不是挠头就是害羞,说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能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如做律师,做教师,做企业家等。尽管有些学生的理想不太实际,但是毕竟学生有了这种意识。”
  在昌邑市东冢初中,校长郝寿汉满脸兴奋地扳着指头向记者列举这门课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了解了社会职业设置的特点,了解了社会有不同职业需求这样的道理,从而明白了自己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将来理想的职业;因为看到了前途,学生也就有了信心,有了学习的动力……”
  变化不仅仅是这些。令校长和教师们没有想到的是,曾经令他们头疼的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不再像过去那么难了。课程开设之前,为了防止学生辍学,学校和教师想了很多法子:劝说学生和家长,软泡硬磨,“围追堵截”,但是,要圆满完成控制辍学的任务还是不容易,因为这是硬指标、硬任务。没想到,学生学了这样的课程后,这个困扰学校的大难题迎刃而解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等观念逐渐为学生和家长所接受。一些原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升普通高中无望而有可能辍学的学生,现在愉快地选择了升入职业学校,决定走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道路。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觉醒、职业理想的理性化,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也出现了新气象。昌乐县五图街道中学校长用“两多两少”来概括这种可喜的变化:“学生目标明确了,主动学习的多了,‘混日子’的少了;学习氛围浓厚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多了,违反纪律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