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声“吆喝”做起

本报记者 宋全政
    “便宜喽,纯手工制作的牛仔裤,30元一条!”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报警器,利用了红外感应原理,便宜、实用。”
  5月8日,山东省烟台市第一职业中专操场上热闹非凡,来自全校服装、幼师、财会、计算机、现代服务等7个专业学科的3000多名学生将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以及跑市场批发来的商品摆上了展示台,面向老师、家长,进行了一场真刀实枪的创业演练。
“为学生多准备一条路”
  “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专,学校一直是招生、就业两旺,学校满负荷运转,学生100%就业。但是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学校就应该未雨绸缪,替学生多考虑一步,为学生多准备一条路。”谈到学校组织的校园商品交易会暨学生自主创业模拟演习活动,烟台市第一职业中专校长汪学荣这样说道。学校花很大精力来组织这项活动,其目的就是从学生的第一声“吆喝”做起,通过商品交易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职业学校由于生源的原因,能有一半的学生认真学习就很不错了。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显然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又不适合全部学生到企业岗位上顶岗实习,怎么办?”汪校长坦诚地说,他们一直在思考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最终确定,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结合学校专业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就业、创业的真本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已被纳入烟台第一职专课程体系。分管副校长王理政介绍说,注重创业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一个传统,“与成功有约——自主创业教育讲座”成为学校一个品牌,而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校园现身说法,组织专家学者答疑和案例分析,创业“金点子”征集、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征文大赛都深受学生喜欢,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率极高。他说,学校还设立了创业基金。学校临街房子原来外租,现在全部收回。由各专业科牵头成立了8个创业实践工作室,展销师生作品,为学生直接与市场对接提供了一个场所。
  “我们忙活了两个月,也兴奋了两个月。”财会专业0812班的班长曲祥这样告诉记者。财会专业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制作的成品,似乎在商品交易活动中没有优势,但同学们兴趣很高,外出考察市场,仔细核算成本,搞了一个咖啡吧,还很有创意地搞了一棵“许愿树”,招揽顾客。
创业演练是对教学过程的查漏补缺
  在商品交易活动中,服装专业的摊位格外受青睐,很多作品都是学生亲手设计制作的,有的是“独此一件”,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挑选。
  “我们是一年级的,技术还不熟练。我们只做了一些很简单的用品,如靠垫、围裙、小孩戴的布兜兜,没想到卖得挺好。”去年从宁夏来烟台上学的佟建霞告诉记者,他们0822班同学都是去年8月从宁夏育才学校来的,从来没接触过市场,更没想到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卖得这么好。这让他们既兴奋又充满自信。
  在0626班的摊位前,现场量体裁衣,现场制作,让班主任张老师很自豪。她指着货架上的服装说:“这些都是我们班学生自己去市场选料,自己设计、制作、销售的。这一套环节下来,学生当个服装类企业的小老板基本没有问题。”
  服装专业科主任史东升对学校开展创业活动大为赞赏。他说,这次活动,看似是学生服装作品的简单交易,实际上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查漏补缺。面对复杂的市场,教学肯定存在着“盲点”,而这些在课堂上很难发现。如果放手让学生“试水下海”,策划、设计、材料、制版、包装、销售等每个环节都交给学生,从中就能发现教学的缺漏之处。
“这次活动让我重新思考毕业后干什么”
  “我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去一家比较好的服装厂当个工人。”来自农村的0620班的郝杰很兴奋地对记者讲起他的感受。为了这个活动,他从早晨出校门到晚上回学校,连续几天,转遍了烟台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对各种布料、款式、价格等都摸了个透。多少钱进货,多少钱卖出,他心中大体有了数。“这几天下来,我开始重新思考毕业后干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想当个工人了。”他说。这一个活动,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他一下子长大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0724班的管清竹是个清纯的女孩,守着她的布艺玩偶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货架上设计独特、造型大胆的玩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一边向记者推销她一针一线缝制的布艺玩偶,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终于找到我的人生目标了。毕业后,我要创办一个布艺玩偶店,还可以通过网络,展示我的个性玩偶。”她告诉记者,她本身是学服装的,可每当坐在机器前做衣服时,就有一种重重的挫败感袭来;而每当做起喜爱的布艺玩偶时,她就会全身心投入,忘记了凤凰彩票,忘记了吃饭。这次活动使她坚定了人生目标,让她很兴奋。
  “没想到挣钱这么难!”“我们的父母太辛苦了!”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一些学生的感叹。
  王理政介绍说,这项活动前后持续了3个月,如果说有什么收获,最大一点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最直观地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参加活动的烟台市副市长张广波表示,职业学校就应该这样办,只有让学生下海才能让他们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