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课堂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张庆亮
  在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生们走进了新型课堂,不仅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也变了。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开齐开全课程,构建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使学生不再“考什么就学什么”,使学生们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说,学习内容越来越宽广,他们学得有兴趣;课堂越来越自主,他们愿意展示;活动越来越多彩,他们愿意参与;目标越来越清楚,他们愿意为之奋斗。学生家长说,学生越来越关心社会、关心家人,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成熟。
“走班了,更有条件发展自己的特长了”
  张文仪是高一(30)班学生,她很早就喜欢篆刻。但是,那时候的艺术课上,她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校宣布实行走班制时,她就高兴地选了篆刻班。从此以后,每到上艺术课的凤凰彩票,她就来到篆刻课教师的工作室,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课”。
  在潍坊一中,同张文仪一样,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原来的艺术学科设计(划分)为9个模块,有书法、国画、油画、版画、篆刻、现代媒体与艺术、歌唱、演奏、舞蹈。学生按自愿选择的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在张文仪同学所在的高一(30)班,全班56名学生,每逢艺术课时,就分头到自己的“教学班”去上课。
  不仅仅是艺术课,体育课的课堂也“变脸”,同过去不一样了。
  过去,上体育课时,全班学生在一位教师的带领下,统一学习某一个项目。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得按照教师的要求做,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实行走班教学以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学校将原来的体育课设计成了7个模块,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还有健美操、田径和武术。上体育课时,7个模块同时开课,每个模块的上课教师在各自的固定课堂(场地)里等着选课的学生来上课,学生则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者特长选择相应的模块。
  为了便于教师开课和学生们选课,学校将每个年级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有3个班,每个单元走班凤凰彩票统一。走班时,3个班的学生在单元内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到相应的班级上课。在走班时形成的临时班级被称做“教学班”,而原来的班级则被称做“行政班”。
  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构建起一种灵活的、弹性的学习组织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个性化选课创造了条件。这种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成效。同时,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贯彻的因材施教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走班制的实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一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走班了,更有条件发展自己的特长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我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我们享受到了研究的快乐”
  《漫谈当代校园语言文化》、《潍坊市公交现象初探》、《柏油马路与水泥路的比较》、《日本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不是什么专业人士的研究论文,而是潍坊一中学生们的研究性学习作业的题目。
  每周安排2节的研究性学习课时,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生3年必须修满该门课程规定的15个学分。在潍坊一中,这些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规定都是“硬性”的。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研究的方法,也享受到了研究的快乐。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采用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研究相结合的形式。个人独立研究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凤凰彩票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全班集体研究则是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学生们的研究课题五花八门,有研究中国的茶文化的,有研究《红楼梦》的,还有研究红绿灯间隔凤凰彩票问题的,甚至有的学生还研究“佳乐家为何成为潍坊零售业的‘菲尔普斯’?”这样的商业问题。从选题到调查、收集资料,从分析资料到形成报告,每个学生都力求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最初的不感兴趣到后来的兴趣盎然,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到后来的主动投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的各项技能和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经过了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初次品尝到了团体合作、竞争的乐趣,诱发起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情愫。我们欣喜于自己每一点小小的成绩,又常常为同伴的睿智、拼搏感动不已。这样一笔财富,这样一次机遇,将生命的夏天浸润得无比惬意。”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感慨地说。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让教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成熟、睿智的一面。
“喜欢什么就选什么”
  潍坊一中的校本课程特别多。学生们说:“我们喜欢什么就选什么。”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要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学校组织人员相继开发了多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中学生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奥赛辅导》、《篆刻、书法培训》、《器乐培训》、《舞蹈、健美操、形体培训》等校本教材,为学生们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为了校园安全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消防知识读本》、《交通知识读本》、《网络安全知识读本》、《防治传染病知识读本》等校本教材;围绕校园植物多样性的特点,编写了《校园植物》等系列校本教材;另外,还有《看图章话春秋》、《校友事迹》等反映学校历史和人物的系列校本教材。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对学生需求、教师现状、社区及学校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努力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时代性、选择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需求。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尽力做到使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作用。
  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学生们反映,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了,视野开阔了。一个学生告诉记者:“通过参加‘校园英语节’、‘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我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深切体会到了日常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社团活动让我们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IT社,Shing-see英语社,水墨一色绘画社,文学社……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让每一个学生有了自主选择、自我展示和自我锻炼的广阔空间与舞台。
  在潍坊一中,每个班级有社团,每个年级有社团,还有学校级的社团组织。
  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社团活动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二是社团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学校要求学部社团建立在学科上,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社团活动与利用、挖掘社会资源相结合,学校要求各班建立自己的社团,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使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便利。四是社团活动与学校品牌建设相结合,将社团变成学校品牌。
  经常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少学生反映,社团活动让自己有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也使自己意识到以往学习中所欠缺的东西。一个学生说:“社团活动让我们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