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纯化镇窝刘小学——阳光体育映照快乐校园

本报记者 崔方锋 窦彭波 王蕾
  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十几个阳光体育项目同时开展:80人的呼啦圈方队、200人的跳绳方队、200多人的毽子方队,还有校园集体舞方队、第三套广播体操方队等,几十名教师则沉浸在刚柔相济、轻灵自然的太极意蕴中。500多名师生人人都有项目,个个乐在其中,场面蔚为壮观。日前,记者在博兴县最偏僻的纯化镇窝刘完小感受到了浓浓的运动活力。
  窝刘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起源于足球,看上去温文尔雅的语文老师刘芳利竟是学校足球运动的发起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芳利和几个爱好足球的老师就带领学生们自制足球:用破布缠成一个足球大小的球状物体当做足球。没有球场,就用麦场当球场;没有球门,就掏空了麦垛当球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学生们蜂拥而出跑向麦场去踢“足球”。终于有一天,刘芳利拿着自己新发的工资骑自行车到滨州市区花了23元钱买回了一个足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仅有38.5元。那天,学生们一直玩到日落西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训练,窝刘完小的足球运动已初具规模,学生们踢起球来也像模像样。学校成立了滨州市第一支农村小学少年足球队,刘玉杰校长担任领队兼教练。2003年暑假,窝刘小学足球队受邀参加有“小甲A”之称的首届“鲁能杯”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得到要参赛的消息,全校沸腾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要参加全国比赛,喜悦、兴奋、感动交织在一起。可是学生们还没有一身像样的校服,几乎是支“杂牌军”。在刘玉杰等人的积极争取下,滨州市污水处理厂赠送给每名队员两套队服。在参赛的50支代表队里,窝刘小学代表队是唯一一个农村小学代表队。他们食宿条件最差,装备最差,可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精湛的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举打败了几个来自大城市的代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暑假,在东营执教的巴西小伙子保尔听说窝刘小学学生足球踢得很棒,慕名来到这里对足球队进行了指导。而今,学校的足球活动正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学校有校队,每个班都有班队,人人都参与。学校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梯队建设规划,实现了教练、指导老师、校本教材、活动凤凰彩票、活动场地“五固定”。
  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带动了学校其他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该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在2008年举办的滨州市校园集体舞大赛中,窝刘小学荣获一等奖,成为全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农村完全小学。刘玉杰倡导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特别是太极拳项目被县教育局在全县教育系统推广。如今,该校的太极拳、第三套广播操、跳大绳、呼啦圈、踢毽子等十几项传统体育项目活动都开展得非常好。窝刘小学还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农村传统的陀螺、打瓦等游戏,融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课堂中,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朱文龙是窝刘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向记者讲起了自己转学的一段经历。2008年暑假,在父亲的“运作”下,朱文龙转学到了县城条件最好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读书。在父亲眼里县城的教育条件比乡下好得多,教师的水平也一定好于乡下。可是在新校上了不到一个月,朱文龙就要求再转回来上学。朱文龙说,他感觉在窝刘完小比在县城上学好,因为这里的校园让他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