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民强省民族复兴奠基

本报特约记者
  建国60年,山东教育与全国教育事业一样,经历了从恢复、调整、改革、发展到创新的一系列巨变。60年回眸,沧海桑田。山东教育在为富民强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同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已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结构趋于合理、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质量显著提升的山东教育出现在齐鲁大地上。
  建国60年,是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6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素质显著提高的6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新型教育体制得以构建的6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60年。60年来,山东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山东社会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是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者、推动者。山东在短暂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教育弱省转变为教育大省,正向教育强省的目标奋力前行。
从“黑屋子、土台子”到宽敞明亮大教室
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时下,许多人眼见遍布城乡的中小学和孩子们有学上并且越来越有好学上的现实,熟视无睹,似乎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其实在“应该这样”的背后,是山东人民6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和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建国初期,山东教育基础极为薄弱。这是今天看来有些难以置信的教育数字:在1949年底,全省有普通中学66所,在校生3.89万人,有小学2.74万所,在校生19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
  1978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调查组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沉重的文字:我们所到之处,满眼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全省3047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占59%,有的学校甚至连黑屋子也没有,孩子们夏天躲在树荫下,冬天围着太阳转。
  在改革开放最初阶段,由于国家与各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通过群众集资,成为其时改善教育条件的主要途径。泗水县和平邑县,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但干部、群众怀着造福后代的迫切心情,依靠自己的力量,拉开了山东校舍改造的序幕。革命老区沂南县鲁庄乡树仁里村地处山区,全村父老挥锤打钎,凿石平地,肩扛人拉,硬是在一片山梁上凿出一块平地,建起了一所小学。他们没钱买瓦,就用麦秸替代。尚未完全脱贫的沂蒙人民,有的扛来几根檩条,有的抱来一捆秫秸,有的提来一篮子鸡蛋,还有的赶来自己家里的猪,倾自己所有支援建校。在老区人民的支持下,临沂地区这个山东最贫困的地方,1986年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震动了全省。
  政府对群众集资办学的自发行为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转化为政府行为。1981年,泗水县多方筹集资金,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省委、省政府立即在泗水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校舍改造的星星之火,在全省形成了燎原之势。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此,在我国正式拉开了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序幕。国家按照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全国“普九”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三类,我省被列为“一类”地区,必须在1997年率先实现“普九”。山东同另外8个被列为“一类”地区的省市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但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山东人民迎难而上,进行了比校舍改造更为艰难、长达10多年之久的“普九”攻坚战。
  在1994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同各市地主要负责人签订了“普九”目标责任书。这是向历史提出的巨大挑战,也是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自此以后,山东开始了“普九”的大规模区域推进,可谓由“点点红”到“满山红”,直至“万山红”。这种“星火燎原”之势,充分体现在分年度统计的数字里:1994年实现“普九”的县(市、区)由1993年的32个上升到54个,比上年增加68.7%;1995年迅速上升到92个,比上年增加70.3%;1996年迅速达到114个,比上年增加23.9%;1997年迅速上升到129个,比上年增加13.16%,人口覆盖率、普及率双双达到了85%。至此,全省基本实现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
  2000年5月31日,最后两个县通过了省政府的“普九”验收,标志着我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成为全国首批实现这一目标的少数省份之一。这一年,全省近99%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走入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青壮年非文盲率近99%,脱盲巩固率达到95%以上。至此,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在20世纪末全省全面完成“两基”的历史目标胜利实现。
  全省“两基”的实现,是建国来山东教育发展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是山东60年教育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由于各级政府财力薄弱,我省中小学经费来源实行的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1950年,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仅为10281万元,占当时财政支出的15%。1978年,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仅为319044万元,占当时财政支出的11.75%。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实行的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集资办学形式,民办教师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从1979到1987年的8年间,全省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总投资为26.6亿元,其中农民集资就占了24.4亿元。直到20世纪末,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2008年,我省各级财政共筹措经费56.1亿元(不含中小学教师工资),其中省财政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筹措37.4亿元,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60年中,随着政府公共职能的逐渐到位,我省义务教育彻底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上学从此不交钱”,成为百姓最为开心的话。
  一是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杂费,惠及759万农村学生,减轻农民教育负担18亿元。秋季学期起,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杂费,惠及17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政策全覆盖。
  二是全面落实公用经费基准标准。在免杂费的同时,全面落实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准标准。2009年,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由2007年的240元提高至400元,农村初中由2007年的340元提高至600元,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全部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自2007年春季学期起,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自秋季学期起,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对所有农村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减轻农民负担5亿元。
  四是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为保障贫困学生享受平等上学的机会,自2005年开始,逐步对城乡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起,全省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每生每年300元。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
  五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级财政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全额纳入预算给予保障。2007和2008两年,全省筹集资金30.1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0.9亿元;改造校舍64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431万平方米。
  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水平。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现教师工资发放上收县级管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实施,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上学不交费,使城乡居民的教育负担明显减轻,学校经费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逐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一致好评。
  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政府资助政策惠及民生,温暖民心,基本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据测算,山东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后,2008年全省用于各类学校学生免、补、奖、助的财政资助资金达44亿元,实现了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一个也不能少”,从政策层面为困难学生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大保障。政府投入资金之多、补助额度之高、救助范围之广,在我省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
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支撑起教育“半壁江山”
  建国初期,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只有34所,在校生1.37万人,且多数为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几乎为空白。
  建国60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职学校958所,在校生163.1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已有66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据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建立起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经济的紧密联系。60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始终坚持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两为”方针,突出“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视“两个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鼓励支持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网络和基地。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树立“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职业学校校长既要具备教育家素质又要具备企业家眼光”的要求,以开阔的视野主动研究市场,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设置、调整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人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平均提高了两个等级以上,为山东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我省坚持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办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干部身份,彻底改变了由重视学历教育转向重视就业能力教育。初步建立起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多年来,我省积极推行教学、生产、科技推广与服务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和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特点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走出了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新路子;实行政府统筹与宏观指导下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市、县两级统筹权与学校办学自主权;面向市场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在11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进行“双证互通”试点,逐步建立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互通的用人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逐步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
  在实施“重点带动工程”基础上,我省通过实施“十、百、千职教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典型办学模式,如以平度职教中心为代表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以烟台汽车工业学校等为代表的校企结合、“订单”式办学模式,以济南蓝翔技校等为代表的高效益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等,使骨干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使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与社会效益迈上新台阶。
  经过6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从建国之初的34所,在校生1.37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958所,在校生163.1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达175所,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国家级实训基地学校达42所。110所学校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建设中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4万人左右,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共招生58万多人;2008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7%上升到46%。全省高等职业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到2008年已达66所,且规模大,办学条件好,在校生达49.6万人。一个行业配套、结构层次大体合理,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沟通,从初级到高级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求学无门到现在“想上就上”
高等教育实现向大众化的历史性飞跃
  1949年底,我省有高等学校7所,在校生3969人,万人口中,大学生仅为0.87人。1952年院系调整前,山东仅有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私立)、山东工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等高校,在校生万人左右。
  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凤凰彩票,大学,都一直是无数山东学子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1978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0.78%。对多少学子来说,高等教育只是可望不可求的梦想,以至于人们曾长期赋予大学生“天之娇子”的美誉。
  而在今天,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提高到23%。这一数字,意味着高等教育为适龄人口提供入学机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长期以来,山东高等教育的规模小、基础弱,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的最大“瓶颈”之一。这注定了山东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一直呈现鲜明的“追赶型”特点。自1949年至1978年再到1998年,全省高等学校由7所到34所再到49所,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0.78%提高到1998年的8.28%,但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严重“欠度”。
  自1999年以来,山东高等教育在全国高教实行“扩招”的政策背景下,从1998年到2008年短短的10年间,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49所发展到现在的114所(其中本科高校4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18.7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153万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由1998年的2363万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的1209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1998年的5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680亿元。
  6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6所,在校生26.9万人。
  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优化、整合、扩大了我省的高等教育资源,由于注重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下移、学科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形式结构的多样化和地域结构的公平与效益,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上,不仅加强了具有区位优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我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均设置了普通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学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学科专业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保证了学科专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得到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建国之初,我省高等教育没有研究生的概念,1978年我省仅招收研究生228人,与庞大的人口基数比,这是一个少得可怜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上半年,我省研究生教育总规模达到72658人,其中科学学位研究生5902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3638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8146人,其中博士生6515人。如今,我省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60年来,为社会输送研究生56378人,极大地改善了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为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