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家庭
发布日期:2009-12-22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210次
本报记者 程斌 通讯员 周宇航
刘彦伯,原来是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刘官屯小学的学生,现在就读泊于中学小学部五年级(3)班。在他的记忆中,以前的校舍破破烂烂,操场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开学第一天,我们搬进了漂亮的新校园,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冬天有暖气,就连操场也是软软的,我和伙伴们兴奋地在塑胶跑道上打起滚来……”
11月27日,胶东半岛寒风凛冽。记者在文登市宋村镇、葛家镇等镇的农村学校采访时,却倍感温暖——学生上学有班车,教室里有暖气,食堂有热饭……几年间,威海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威海市教育局,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
——城市教师人均月工资3171元,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3031元;
——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99元、初中751元,分别超过省定标准上限204元、306元;
——全市251所中小学,仅有4所学校没有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占到总数的1/3;
——100%的农村中小学已经实现了“校校通”;
——在威海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市区学生总数的26.6%;
——630多辆统一标志的学生班车基本实现了对全市所有村庄的无缝覆盖;
——每所城市学校平均与2所农村学校实现结对帮扶;
——全市已分流2000多名农村超编教师,每年招聘新任教师300多名,其中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达到8成多;
——威海所辖的4个区市全部被认定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
“均衡”成为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行动
1987年,威海建市。短短20多年的凤凰彩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一张“名片”。
1993年,威海市实现“两基”目标。1995年,威海市政府正式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2001年,结合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进一步加大了调整力度。按照“5万人口以上的镇设3~4处小学,4~5万人口的镇设2~3所小学,3万人口以下的镇设1所小学、1所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划,1995年以来累计撤并小学1035所、初中56所。目前,全市农村学校平均每个镇只保留了1.8所小学、1.3所初中。
1997年开始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2000年加快信息化建设,全市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市和各区市教育城域网。
2002年,威海市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以镇为主”管理调整为“以县为主”管理,中小学的基建、教师、经费等实行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同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通过银行直接拨到教职工个人账户。“从2009年刚刚结束的省政府教育督导结果看,我市教师人均月工资城市达到了3171元,农村达到了3031元。”威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
2006年,威海市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做到了生均公用经费“一年一个台阶”。记者从该市2008年教育经费统计表中看到,全市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499元、初中达到751元,分别超过省定标准上限204元、306元,超过省教育工作示范县标准79元、91元。
“以前,学校经费短缺,当校长的整天忙着‘跑钱’,没有多少精力去思考教学管理。现在,政府投入到位了,学校办公经费充裕了,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师待遇也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了。”泊于中学校长张宗平高兴地说。足额及时的财政经费保障不仅让校长宽心,也让家长放心。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道出了威海市市长孙述涛的心声。2004~2007年,威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市直部门和市属企业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活动,将联系农村薄弱学校列入市五大班子领导“包联”落实的重点内容,并在全市筛选出100所农村薄弱学校与市直100个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开展了为期3年的一对一帮扶工作。随后,由市委副书记牵头,协调46家市直企业与全市未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的46所学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要求每家企业一年投入的资金不少于4万元。100个市直单位和46家市属企业帮扶的农村薄弱学校,共接受捐助达2152万元。
2007年,威海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打造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被响亮地提了出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到2010年威海农村教育发展的“凤凰彩票表”和“路线图”,在更高层面上启动了旨在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的“四大工程”:
——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
——农村中小学“食暖行”工程。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学生中午就餐、冬季取暖、上下学交通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市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学常规仪器配备达到教育部新颁布的标准。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电教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在“校校通”的基础上,到2010年逐步实现“班班通”。
为了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市政府与区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政府还拿出了1800万元的奖励资金和配套资金。“四大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仅规范化学校和信息化建设而言,全市251所中小学,仅有4所学校没有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占到总数的1/3;100%的农村中小学已经实现了“校校通”。
让“择校”不再成为关键词
在许多地方,每年9月开学前,“择校”成为夏末秋初最火热的关键词之一。如果家中有一个即将上学的孩子,家长无疑将成为“最忙碌的人”,四处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重点学校。原因很简单,“重点学校”往往意味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乃至孩子升学的保障。但是,在威海,学生家长们少了为孩子“择校”的焦急与躁动。
“威海的学校都很好,都差不多,很有特色,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一位家长说。
威海在全市小学、初中均实行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划分,更加注重每一所学校的规范化程度和办学特色。变“升学竞争”为“办学竞争”,把“优势校”打造为“品牌校”,把“薄弱校”扶持成“特色校”已经成为威海教育人的共识。
“‘义务教育无择校’使学校能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泥潭’中走出,有凤凰彩票、有精力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百花齐放’的学校发展格局不仅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更从根本上推动了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环翠区一位小学校长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孙家疃镇被称为环翠区的“后花园”,与威海市政府只是一山之隔。前些年,镇上不少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城区学校上学,而不愿意送到镇上的学校就读。2007年,环翠区投资1500万元,按照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了半月湾小学。记者在学校门前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家长,家长们说:“这里的学校,设备先进,教师的素质也不错,跟城里学校没有多少差别。”
据介绍,威海市所有新建小区都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配套建设学校。自2007年以来,投入资金4.8亿元,新建扩建学校24所,新增校舍面积23.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市区学校生源不断增加、班额逐年扩大的问题。
目前,中心城区小学起始年级平均班额控制在45人左右,初中控制在50人左右,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根本缓解。
在威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享受到了威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
北竹岛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40%。学校五(3)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姜佳丽,老家在湖北农村,2005年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威海。短短一年半的凤凰彩票,她从一个见生人说话紧张、胆怯的小姑娘成长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她的父亲姜利勇感慨地说:“选择来威海打工是正确的。在威海,我们农民工的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家长120个放心。”
早在2004年,威海市教育局就出台政策,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生均公用经费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标准。近年来,针对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逐年增多的实际,威海市按照国家“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对在务工地连续居住2年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就近入学,其他农民工子女就近到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目前,威海中心城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占到了城区学校总数的50%,在威海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市区学生总数的26.6%,2004~2008年全市免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共计8800多万元。在威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活费班车费补助、学生资助等方面,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市民待遇”。
“食暖行”工程温暖农村家长的心
从2007年开始,威海市农村学校又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新增加的学生班车开到村里,新建或改造的学生食堂整洁卫生,许多学校的教室里安装了取暖空调,换上了崭新的教学设备。
“过去,学生只能挤在几间破旧低矮的砖瓦房里上课。教室夏天漏雨,要用脸盆接水;冬天进风,要戴着棉手套上课。真是苦了学生!”荣成26中学区负责人董昭芬提起当年的办学条件感慨颇深,“现在,农村学校不仅有了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也有了原来只有城里学生才能用上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农村学生真是美梦成真啊!”热乎乎的开水、饭菜,温暖的教室、宿舍,快捷方便的校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惊喜,更是政府送来的实实在在的温暖。
12月3日16时40分,文登市葛家中学校园内十几辆学生班车都已停在车位上,司机王永刚师傅正忙着擦拭车前窗玻璃和反光镜,并对车胎逐个进行检查。“保证学生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王永刚笑着说。跟车老师都已守候在班车车门处做好了组织学生上车的准备。几分钟后,学生小谭便坐在了回家的班车上。“有了班车,不论天气有多恶劣,我们上学、放学路上的烦恼都一扫而光了。”小谭对记者说。16时50分,第一趟载着孩子们的班车驶出了校门。17时15分,班车按时抵达村口。“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上学安全提心吊胆了!”在村口迎接孩子放学的学生家长们高兴地说。
为解决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农村学生“行路难”问题,从2002年起,威海市实施以“政府采购,社会参与,财政补贴,费用减免,统一标志,学生专用,部门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学生班车工程,并在全省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施行了每生每年300元的班车费用补助。目前,全市学生班车基本实现了对全市所有村庄的无缝覆盖,2008年9月26日,全国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威海召开。
校车工程只是威海市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诸多措施中的一个。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改善农村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威海市政府在2007年启动农村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食暖行、仪器更新、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的基础上,2008年又将“食暖行”工程列入为民办九大实事之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农村学生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而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对农村学生的最大不公。……进一步办好每一所学校,彻底转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让同在蓝天下的每一名学生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威海市副市长梁良在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环翠区张村镇新建的千山路小学于去年秋季投入使用。11时30分,当记者来到该小学食堂时,近500名学生正准备就餐。蓝色凳子、米黄色餐桌和每张桌上放置的8副餐具都是新的。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们很快吃上了土豆炖排骨、西红柿炒鸡蛋和米饭。“没想到孩子们的就餐环境这么好,吃得也不错。学校对孩子吃饭都这样用心,孩子在这里读书,俺们放心了!”一位悄悄来看孩子午餐情况的家长激动地告诉记者。
在“以奖代补”、目标责任书等政策的带动下,2008年,全市“四大工程”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其中“食暖行”工程达到9225万元,完成食堂改造72处,取暖设施改造49处,学生班车总数达到630余辆,农村学生中午吃饭、冬季取暖和上下学乘班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投入带动了大发展,许多工作目标超额完成:食堂改造超额完成年度目标75%,提前2年完成取暖设施规划任务;乳山市2007年一年实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全部达标,新建的27处食堂餐厅全部达到B级食堂标准。
“现在食堂的饭菜品种齐全,花样多,价格还很便宜。孩子再也不用自己带饭,更不用去喝凉水了,真是既省钱又方便。”说起“食暖行”工程给农村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实惠,荣成12中学区青鱼滩完小的家长们围在一起感慨,“咱们农村的孩子也能用上取暖空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让农村学校的软件“硬”起来
采访中,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件“新鲜事”:前些年,经济开发区崮山中学的刘老师,为调回城区学校费尽了周折。今年暑假,当刘老师看到学校的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教师工资待遇跟城区学校执行同一标准,而且学校还开通了可以直达家门口的教师班车后,他又反悔了,退回了“千辛万苦”拿到手的“进城调令”。而这一切,源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为加快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200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学校建设统一投入、教育经费统一拨付、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职员工统一管理和师资力量统一调配的“五统一”工程,将乡镇学校的建设投入、学校管理、教师工资待遇等纳入全区统一管理,执行城乡统一标准。
说起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威海市教育局局长李树纯深有感触:“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育均衡之表;教育均衡之本在于不断提高管理、校长和师资水平、教研能力。”
“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是威海市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严把入口”就是通过公开招聘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方式补充农村师资缺口,全市每年平均招聘新任教师300余名,新任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到农村任教的新任教师分别达到了81.3%和56.3%。
“畅通出口”就是对农村中小学超编人员,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凤凰彩票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人员,本人申请并经组织批准后,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目前全市已经分流2000多名教师。
为提升城乡教师队伍实力,威海市把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级财政设立了120万元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全市教师培训经费年均达到1100多万元。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将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室、教学仪器站、电化教育馆等部门进行实质性整合,组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实现“教、研、训、电”一体化发展,全市4个市区的教研中心,有2个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1个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
在环翠区桥头镇桥头小学,记者听了一节语文课。讲课的教师是来自市区学校威海市鲸园小学的苗艳婷。苗艳婷参加了鲸园学区城乡教师的转任交流活动,在桥头小学任教一年。一年凤凰彩票里,她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此外还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将鲸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零等待的工作作风带到农村学校。对于一年的转任交流,苗艳婷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们的阅读量增大了,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也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着。这一年不平凡的教育经历,让我体验了艰辛,磨砺了意志,将成为我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为了更好更快地把城市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嫁接”到农村,环翠区还实行了农村校长竞争上岗制度,从区直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到农村去,用一个好校长来带出一所好学校,靠着一批好校长带出了环翠区城乡教育的大发展。记者从环翠区教育局了解到,目前环翠区农村学校校长当中,90%是区直学校的教务主任或副校长通过竞岗走上这一工作岗位的。
这仅仅是威海城乡教育发展合作机制的措施之一。目前,威海市每所城市学校平均与2所农村学校实现了结对帮扶,并将初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高级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城乡学校以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为重点,以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为纽带,通过学区共建、联谊校、“中心教研组”等活动,将县域内城乡学校变成一个更广意义上的大学校、大教研组,实现了城乡学校间、教师间的无障碍交流。从2002年开始,威海市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分别进入新课改实验,通过实施市区、城乡一盘棋战略,全市统一进度,所有学校实行“齐步走”,推进了小学“小班化教学”、初中“生命化课堂”、普通高中“有效教学”三项课题研究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实践与创新”、“体育大课间”三大主题活动。这些措施实现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避免了将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使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学质量得到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教育,就是给农民以财富,给农民以希望,给农民以未来……只有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更多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家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威海市市委书记王培廷的话,道出了威海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前进方向。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