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均衡发展 打造公平教育

本报记者 康希福
  1月11日一大早,德州三中优秀语文教师李鑫驱车10公里来到二屯镇中学,开始了她一天紧张有序的教学生活。作为德城区教育局今年选派的50多名支教教师之一,她将在这里同二屯中学的师生一起度过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李鑫告诉记者:“农村学校最缺的不是教学条件,而是缺少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缩小城乡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而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德城教育界,更是区委、区政府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
 近年来,德城区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城乡学校互动计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整合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建立农村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德城区出台了《德城区镇街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对农村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作出部署。
  同时,德城区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并为农村教师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460万元新建了黄河涯一中,投资300万元改建了黄河涯实验小学、岳高铺小学校舍,今年计划投入456万元建设新华办事处陈公小学。在完成农远工程的基础上,又为农村中心校补充了部分教学实验设备,满足农村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新建成的黄河涯一中挺拔的大楼,整洁的校园,设施齐备的微机室、语音室、阅览室,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农村中学。
送教支教:强化农村师资力量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农村师资匮乏。为改变这种局面,德城区自2006年开始启动农村教师更新计划。在3年凤凰彩票内,为农村补充180名青年教师,彻底改变了农村教师年龄大、学历低、教学水平不高的状况。2009年全区招考教师49名,所有新招考教师全部到农村教学一线支教一年,把新理念带到农村课堂。新考选教师杨莉莉表示:“新农村建设教育要先行,作为青年教师责无旁贷,我决心用实际行动为新农村教育作出贡献。”
  继续深入实施城乡互动计划。在以往城乡学校结对开展以教育教学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校校合作的基础上,该区面向全区考选了7名校长到农村中小学任职,选派城区部分学校的骨干教师、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业务副校长,通过“传、帮、带”结合的形式,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据了解,支教教师、副校长担负着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承担教学任务,一般担任一门学科教学,每周不少于8节课;二是互动教研,为农村学校作学术报告,上示范课,指导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每学期执教示范课、公开课不少于2节,同时将农村教师带出去,参加对口学校的优质课、竞赛课、观摩课活动;三是名师“手拉手”,下乡支教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与接收学校的骨干教师建立“手拉手”关系,开展互相听课、公开课教学、教研等交流活动;四是开展互动活动,对口学校学生相互参观访问,并开展体验考察、社会实践、比赛联谊、扶贫助学等活动;五是信息共享,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最新信息相互及时传递给对方,并通过网络等手段开展沙龙式的交流与探讨。
  区教育局局长宫炳峰说,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城乡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正是这种“一对一”的对口支援,解决了农村学校英语、微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配备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的矛盾。
措施保障:提升农村学校的品位
  办学条件的均衡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教学质量的优质化,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此,区教育局始终把保障农村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
  区教育局下移工作重心,把追求教学质量的“触角”伸向全区农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该区建立了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科室负责人蹲点包校制度,要求局机关工作人员做到“工作必到校、到校必听课、听课必交流”。进一步落实当堂达标,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城乡教师区域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达到了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成果,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办学质量的效果。强化教育督导,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项督查,从学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教学质量、学校特色等方面进行督导评估,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学校改进,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结合中小学校长论坛、校长读书会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选派农村中小学校长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扩展农村的校长视野,更新他们的办学理念,使他们立足农村学校,做足特色文章。二屯镇胡官营小学刘学杰校长是教育局考选的农村校长,她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开发蔬菜种植、民间艺术等校本课程,让农村学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目前,全区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区片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断丰富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位,城乡学校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