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学生同享优质教育
发布日期:2010-02-2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698次
本报记者 吴强 通讯员 邹爱武
“咱这学校比城里学校都漂亮,为啥不让孩子回来上啊!”在菏泽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村民陈国栋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的孩子目前在万福小学三年级就读。两年前,望子成龙心切的陈国栋和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样,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了城里的学校。为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牡丹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村学校提升改造工程。3年来共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农村学校危改和新建项目160个,新增标准化校舍10万余平方米。在做好校舍改造的同时,他们坚持绿化美化与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进学校环境建设整体上水平、上档次。随着投入的加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格局日益清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平。
站在改造后的万福小学校园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操场、整洁的校园、规整的绿地,一点也看不出农村小学的影子。而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几年来,牡丹区和办事处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将原来破败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一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质量较高的示范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从城里的学校向农村学校“回流”。“万福小学几年来的变化正是我区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牡丹区教育局局长张团昌说。
作为全省“211工程”试点单位之一,牡丹区自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作。目前,该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10万余名农村中小学师生从中受益。其中,投资380余万元,为首批19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安装了3758台空调。投资360万元为大黄集中心小学、大黄集中学、万福小学、吴店中心小学等4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以秸秆压缩颗粒为燃料的锅炉,为丁堂小学等2所学校安装了地源热泵制热制冷设备。“今年的冬天特别冷,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却实实在在地过了一个‘暖冬’。”吴店镇中心小学的教师高兴地说。
“如厕难”、卫生差是农村学校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做好改厕工作不仅能改善学校的卫生状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为确保如期完成改厕试点工作,该区派出人员外出考察,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选择有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在2008年先期投入200万元对大黄集中学、安兴中学等8所学校进行“改厕治污”的基础上,2009年又在小留、十中、民族中学等19所学校实施了该工程,改造学校数占全部农村初中学校的82%。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该区还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核心,逐步加快了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改善步伐。去年以来,该区共投资2122万元,购置学生用微机3947台、教师用微机1486台、投影仪263台、笔记本电脑302台,全区中小学目前已装备微机室282个、电子备课室60余座、多媒体教室450座,装机总量达2万台,形成一个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信息教育网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菏泽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城区中小学在校生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到5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17万多人,但城区中小学却没有相应增加。由于牡丹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不仅担负着本区适龄儿童的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市直部门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教育资源少的问题更加突出。城区中小学班额普遍超员,平均班额在80人左右,最高的班级甚至超过120人。“大班额”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家长对此颇有微词。
为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牡丹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区学校建设工程,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中华西路小学、21中南城分校、北苑小学和区实验中学的改扩建任务。其中,由市、区两级共同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的牡丹区实验中学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个教学班,是菏泽市目前建设标准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所初中学校。
城区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有效地缓解了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大班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择校”是另一个困扰菏泽城区教育十几年的大难题。每到招生季节,家长们都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城区仅有的几所“重点”学校,由此引发很多社会争议。
学生“择校”,表面原因是办学条件的差异,深层次原因是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牡丹区从2007年开始了城区学校“托管式”、城乡学校“帮扶式”的探索,以打造城乡一体的教师队伍为抓手,把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作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快速发展。
在城区,区第21中学托管原西城中学、区第22中学托管原东城中学。形成了东(22中及东城分校)、西(区实验中学)、南(21中及南校区)、北(北城中学)“四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城乡学校之间则按地域把一所城区学校与相邻的几所农村学校划为一个学区,结成帮扶联盟,选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并统一进行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评课研讨、考试评价等。去年一年,牡丹区教育局共从城区学校下派支教教师127人,281名教师在城乡14所中小学之间进行了对口交流。今年,他们又选派了126名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同时选拔了49名农村教师进城锻炼提高。
1月17日,牡丹区实验小学的侯宪梅、董秀梅等4位教师来到对口帮扶的吕陵镇窦庄小学,给全镇小学教师送去了4节精彩的公开课。贾坊小学教师贾艳红在听课以后深有感触地说:“听了她们的课,感觉收获很大。城里的老师水平就是高,她们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农村老师借鉴和学习。”
“推进均衡发展,绝不是要搞‘削峰填谷’,而应该是通过提高薄弱学校的质量来缩小校际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迅速膨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牡丹区教育局局长张团昌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均衡发展不动摇,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让城乡学生同享优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