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能否遏制“择校热”

  据新华网北京3月9日专电(记者 刘奕湛 邓伽 张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今年要着重抓好的五个方面的教育工作的首位。
  当前,从“划片”招生到电脑派位,从将优质高中升学指标分配到初中再到教师流动……各地教育部门针对“择校”问题出台的一项项改革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部门解决“择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但这些措施的实施似乎未能达到人们预期的理想效果。
  那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决?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会诊”。
改革出台却为何让人喜忧参半
  前段凤凰彩票,北京市小升初政策拟定完毕,其中“所有中学都要接收派位生、取消特权学校”成为最大的亮点。这一举措意味着一些原本无缘名校的小学生将有可能以“派位”方式进入名校,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无疑是一个显示教育公平的进步。
  “真的?是真的吗?”这是几位小升初的家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谭先生说,这个消息让我们感到政府对于择校的问题有解决的决心,但是现在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名校招收大派位学生的比例究竟能有多少?又会通过何种形式招收?
  学校虽然失去了不收派位生的特权,但有人猜测,学校很可能会以“派位班”的形式专门接收派位生,如果采取这种形式,是否会削弱政策原本希望达到的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王学红说,目前,在很多学校都保留着“分班”的传统,被分成三六九等,“实验班”和“普通班”之间在师资等教育资源上分配很不均衡,正因为这种一贯做法,如果以“派位班”的形式出现,能否保证应有的教学水平?而幸运进入名校的这些孩子,会不会仅仅是“进”了名校?
  她说,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择校”的问题根源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当下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形势这么严峻,不愿也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易女士说。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说:“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各方面较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促成了家长择校的倾向。”她认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解决择校问题,重点不在于通过“划片”等方式达到生源的均衡,而应该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学校间办学水平的接近。尤其是初中和小学,搞强制性均衡不利于学生成长,重点还是要把薄弱学校搞好,逐步均衡。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也指出,目前,择校的核心问题还不是办学条件,而是教师资源,在当前的录取制度下,家长择的是老师,因此教师队伍培养建设非常重要。如果优秀的老师足够多,绝大部分学校教师力量足够强大,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择校压力。
  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是首先要做到的,并且要分阶段实施,需要一步一步来做,首先要实现小区域内的教育公平。骨干教师和校长区域内轮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关键就是教师质量,硬件虽然很重要,但是教师更重要。均等化区域内教师的质量,相对就能够均等化区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问题相对来说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如何保证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李建保认为,应当建立优秀教师评选管理制度,在教师中设定不同级别管理(省级、市级、县级)的教师,教师在参评这三级优秀教师前就做出承诺,同意在区域内进行轮换,权利跟义务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