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农村幼儿园有了统一“身份证”

本报通讯员 柯进 记者 宋全政
  在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中心幼儿园,21岁的于雪丽最近感到自己既幸福又幸运。因为经过多年的等待,她所在的这所农村幼儿园终于有了公益性事业单位身份,地方财政参照城镇职工标准,给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幼儿园教师集体交纳了社会保险。
  于雪丽说:“这是我们这些农村幼儿园临聘教师苦苦等待了多年的一个愿望。领到社保卡的那天,我们都激动得想流泪。”4年前,于雪丽以临聘教师的身份,来到温泉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当时,由于农村幼儿园都没有事业单位身份,于雪丽和其他的大部分临聘同事,除每月600元工资外,根本没有交纳社会保险的资格。工作后,每次回家,父母总是闷闷不乐,一直为她的将来担忧。幼儿园的“黑户”身份以及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使不少教师纷纷改行。于雪丽记得,工作的最初两年,她同班的30多位同学中就有2/3的人,选择了去工厂打工。
  这只是威海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小小侧面。2009年,威海市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由前年的88%增至100%,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入园率由前年的92.7%,增至97%,同比增长约5个百分点。
  然而,一年前的威海农村学前教育正遭遇发展困境。2008年威海市教育局的调研报告显示,因农村幼儿园的身份不明确、教师平均工资为699元,低于全市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且没有社会保险,这不仅大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而且导致农村幼儿园师资配备不足;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除去占小学教师编制的,具备教师资格证的仅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16%。
  为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去年3月,威海市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全面推行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建制,将农村幼儿园统一确定为幼儿园所在镇镇政府的公益性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镇和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县创建活动,并将其列为对当地政府的考核指标;对2009年至2011年创建为达标镇的农村中心幼儿园,市级财政分别给予每园12万元、10万元和8万元奖励。同时,对幼儿园园长的选任,参照中小学校长任职办法,享受与农村小学校长同等地位与待遇;对农村幼儿教师,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办中小学教师标准,2012年非公办教师平均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8倍以上,与此同时,各市、县财政每年须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幼儿教师培训。
  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使威海农村学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市现有的54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中,90%分布在农村。港西镇中心幼儿园是荣成市最边远的一所农村幼儿园,但与城市幼儿园一样,微机室、琴房、各式玩具、暖气、空调等一应俱全。音乐老师王颖说:“几年前,这里的幼儿园基本没有什么设施,而今,城市幼儿园有的,我们这里不仅都有了,而且城市幼儿园没有的,我们这里也有。这都得益于政府的重视。现在,我们的工资是过去的两倍,而且政府为我们交了社会保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老师们都把心放在培养孩子上。”
  据了解,目前,威海市各市(区)都划拨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2009年,各市(区)财政投入4280万元改扩建农村幼儿园。其中,设施配套投入580多万元,是6年前总投入的3.8倍,用于幼儿教师培训投入90多万元,较2008年增长近3倍。在全市3387名幼儿教师(含园长)中,公办教师达45.7%,学历达标率为97%。
有了“身份证”
等于入了主流
  身份证之于一个公民,就是他的人身证明,用以证明一个人的合法身份和归属。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而一直未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幼儿园始终处于一种“黑户”状态。身份和办学性质的不明确,导致农村学前教育陷入畸形发展的状态,并严重滞后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威海市将农村幼儿园统一确定为乡镇政府公益性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这相当于农村幼儿园从此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而有了这个身份,意味着农村幼儿园正式进入教育主流,不仅可以在地方财政投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享受与中小学同等待遇,而且像教师无法纳入社会保险等一些过去棘手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可以说,威海的做法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梳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比例越高,幼儿入园的成本就越低。就威海市的探索实践而言,虽然其改革的空间已达极限,但还存在两大现实挑战:一是像威海这样的新兴城市,可供调剂到幼儿园的中小学教师不多。如何通过提高公办教师比例来降低办园成本?二是通过何种方式解决无编制临聘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这些难题的破解,已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