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三春雨 育才终不悔
发布日期:2010-04-1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668次
本报记者 尹品华 通讯员 吕红燕 林丽霞
一场小雨让这个春天更显料峭。记者踏进临邑县临南镇育才小学的大门,正遇见赵同花校长和她的同事笑迎学生入学。当记者说明来意时,赵同花说:“我做的都是平常再平常的事情,社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真感到不安。”那热切的话语,依然朴实无华;那热切的笑容,依然清澈无比。这就是本色的赵同花,像开在乡野的一株清雅百合,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冷落而顾影自怜,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欣赏而沾沾自喜,只为了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教育情结,兀自绽放,兀自芬芳……
1979年8月,16岁的赵同花高中毕业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她主动接手了全校最差最乱的一个小学毕业班。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抓石子。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她拿着在当时看起来数目可观的18元钱,给学生们买回了篮球、连环画、故事书,为乡村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丰富的世界。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赵同花,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姐姐”。
前几年,有些农村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时常面临辍学。为了把辍学率降为零,赵同花需要摸清每名学生的家庭情况,为此踏遍了每个村子的每条巷子。学生张桂芳的父亲不让她上学了,赵同花心急火燎地找到她家。一进门,学生家长连眼皮都不抬,扔给赵同花一句话:“女孩子家,上学有啥用?”说完,拍拍屁股就出去干活了。赵同花有股子倔劲儿,“缠”着桂芳的父亲不放。桂芳的父亲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终于开了口:“你这校长,真是当到家了,就让孩子上学吧。”晚上,家访回校,下起了大雾,眼前白茫茫一片,她凭感觉一步一步向学校挪动,两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辛苦一点没什么,能让学生回到校园就什么都值了。
近几年,随着农村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增多。怎样让他们健康成长,又成了赵同花的心头事。留守儿童王亚楠,由年迈的爷爷看管。她的衣服整天脏兮兮的,脸像小花猫,还经常吃不上热饭。赵同花把照顾小亚楠的事揽了下来,为她洗衣做饭,给她讲故事,给她辅导作业。王莎的奶奶生病了,不能按时接送她,赵同花主动接管。老奶奶感动地说:“赵校长,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不知道怎样谢你啊!”留守儿童与赵同花有了感情,每次开会回来,孩子们都簇拥着她,有的拽着她的衣角,有的坐上摩托车搂着她的腰。遇到雨雪天,在她宿舍里住的留守儿童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晚上,她坐在火炉前为他们烤鞋袜,半夜里起来给他们盖被子。她办公室的橱子里放了感冒药、剪指刀、针线、纽扣、洗发水、电吹风,像个百宝箱。真爱无言,赵同花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肩膀,为学生们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校长妈妈”。
作为一校之长的赵同花,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她号召全校教师利用班会凤凰彩票,对学生进行了“我会剪指甲”、“我会钉纽扣”、“我会洗头发”、“我会洗内衣”、“我会做饭菜”等一系列生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她发动学生给教室、墙壁、宣传栏起名字,赋予冰冷的建筑物生命;在宣传栏上设置绘画角,展现学生才艺;在“每周一星”表扬栏上,及时更换学生的照片和座右铭。
为了学校,她30年与家人分居。从教30年,无论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她都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说:“我问心无愧!”然而对自己的家庭,对爱人,对孩子,她却默默无语,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赵同花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丈夫长年在兖州工作,儿子在沈阳上大学,赵同花30年如一日默默守候在学校,守候着自己的心灵家园。儿子仅10个月大时,她就给他断了奶,交给婆婆照顾,直到孩子长大。她用来教育儿子的凤凰彩票,要远远少于跟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凤凰彩票;她留宿的孩子住不下时,常常让自己的儿子冒雨回家。儿子为此埋怨她:“你到底是不是俺娘?”
为了夫妻团聚,丈夫不止一次劝说让赵同花到煤矿工作。但一听说那里没有学校,赵同花就断然拒绝了。“我是一名教师,那里没有学校,我能干啥呢?”虽然未和丈夫团聚,可赵同花还是感到无比踏实:“如果去那里工作了,我现在都该退休了,正在家吃闲饭呢。你看,我现在能工作,能跟孩子们在一块儿,多好啊!”
赵同花为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感到骄傲。育才小学在她的带领下,连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规范化学校。赵同花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岗位明星”、县“十佳校长”、“三八红旗手”,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度山东教育报十大新闻人物。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