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打造均衡优质义务教育

    本报讯(记者 吴强 通讯员 邹爱武)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着力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均衡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牡丹区不断加大学校建设资金投入,每年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2008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学校建设项目160个,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同时,坚持绿化美化与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学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全省首批“211工程”试点,牡丹区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在抓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改造的同时,牡丹区还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信息化工作,近三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达5000余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已装备微机室282个,电子备课室60余座,多媒体教室450间,装机总量达20000台,广大农村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开展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为内容的全员培训和远程培训活动,聘请了一大批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举办专题讲座,让全区教师不出校门就开阔了视野。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下乡、名师讲学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牡丹区建立了城区强弱学校“托管式”、城乡学校“帮扶式”共同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合作。按地域把一个城区学校与几个农村学校划为一个学区,结成帮扶联盟,选派城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或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锻炼提高,并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评课研讨、考试评价等方面统筹安排,这种深度交流缩小了城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距。近年来,牡丹区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500余名,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持续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优化农村教育师资结构。
  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以制度公平促教育均衡。2007年,牡丹区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了初中升学考试,小学和初中严格按划定的学区招生。城区初中学校根据行政区域和学校所在的位置及规模,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城区划分为东城、西城、南城和北城4个学区。学区内的小学生免试到本学区的初中学校就读,跨学区就读、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通过考试或擅自附加条件选拔新生入学或者将其作为编班依据等做法,都被严令禁止,最大限度促进教育公平。
    2008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牡丹区又实行了普通高中指标生招生制度,把普通高中50%以上的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有效地促进了初中学校间的平衡发展。2009年这一比例又扩大到60%,最终实现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最大限度地保证高中招生的平衡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