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园区”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双翼

本报记者 蒋厚东 通讯员 武英颂
  近日,记者就广饶县创新“组团+园区”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到该县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该县陈官乡中心小学校长杨国营说,在城区实施教育组团,在乡镇建设教育园区,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了优质资源的集聚放大,而且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全县教育内涵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当前状况下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好途径。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更是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方略。广饶县虽然很早就实现了“双高”普九目标,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明显不均衡的问题。为此,该县自2005年以来,紧紧围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破题攻坚,坚持“建峰填谷”,在城区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统一规划、均衡布点的教育组团建设;在乡镇大力推进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统一规划、一体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学校均衡发展的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构建起了“组团+园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城区教育组团:   
打造城区优质教育示范区
  城区教育组团,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城区人口分布及增长情况,对县城东区、西区和北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学校一体规划、均衡布点,通过规范化学校创建、资源整合、布点建设新校,分类推进,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分区聚集发展的模式。2005年以来,为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广饶县结合县城北延、东扩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坚持与城市规划、人口增长统筹结合,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体规划,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组团建设一体规划,学校布点、城市功能布局一体规划,大力推进教育组团建设工程,提升、新建和丰富优化城区教育资源,着力打造优质教育示范区。
  在县城西区,重点实施规范化学校创建工程,加大对学校内涵建设和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城西区县实验中学、实验一小于2006年全部创建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实验一小附属幼儿园、一中附属幼儿园于2007年全部创建为山东省示范幼儿园。在县城西区构建起了以实验一小附属幼儿园、实验一小、实验中学、广饶一中西校区为主体的西区教育组团。
  在县城东区,重点实施功能与资源整合工程。2006年投资近3亿元扩建了广饶一中,2007年将原处乡镇的3所普通高中和地处县城的广饶一中合并,组建了新广饶一中,实现了县内高中资源的优化整合;针对城东区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增长的实际,新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初中教育十二年一贯制的英才学校,在县城东区构建起了从学前教育到广饶一中东校区梯次衔接的东区教育组团。
  在县城北区,重点实施学校新建工程。2008年在县城北区新建了县同和小学和同和小学附属幼儿园,2010年在县城北区开始实施乐安初级中学新建工程。学校建成后,将形成以同和小学附属幼儿园、同和小学、乐安初级中学和广饶中专为主体的县城北区教育组团。
乡镇教育园区:  
提升乡镇教育发展水平
  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是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高位区,将“三中心”统一规划、一体建设,构建教育园区,不仅是整体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推进乡镇教育均衡发展的破题落点。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县将重心放在农村,2005年以来,大力推进以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为主体,辐射带动其他学校均衡发展的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将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统一规划、一体建设,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园区,目前10个乡镇中已有8个乡镇建成涵盖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教育园区,各乡镇用于教育园区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3亿元。未来两年该县10个乡镇将全部建成教育园区,届时该县农村教育将呈现出“基础稳固、阵容整齐、均衡优质”的崭新局面。在建设乡镇教育园区过程中,按照“建设与改造统筹规划、先调整后改造”的原则,该县统筹实施园区建设规划、农村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同步推进学校规范化、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化建设,既避免了重复投入、建后即撤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实现了农村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园区内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优化,农村中小学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全县省、市规范化学校的75%、87%;所有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站,实现了与教育卫星宽带网的连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为解决园区集中办学后学生的吃住行问题,通过县财政年度预算投资,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并对农村中小学接送学生专用车辆实施补助,形成了保障园区办学后学生吃住行的长效机制。
  “组团+园区”模式,赢得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先机,该县义务教育呈现出“城乡共进、均衡发展、资源优化、内涵提升”的崭新局面。2006年,该县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在全国首届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层论坛上予以推介;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该县作了题为《强化机制保障,创新园区模式,整体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