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本报通讯员 赵立爱
  今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就业市场有点“火”,截至4月底,大部分班级就业率已超过80%。该校近年来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主动出击,掌握需求,拓展市场。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的一个主要途径,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山东轻工业学院改革校内招聘会形式,采取联系各行各业、组织专场招聘会等“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将校园招聘的效果最大化,将招聘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除了建设校园内的就业市场,山东轻工业学院还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以“立足省内、放眼全国、服务地方轻工业”为基点,保持与原有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挖掘造纸、发酵、化工、机械、艺术、材料等行业的新用人单位,加强学校就业市场、校企合作平台及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使其逐渐成为吸纳本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积极联系企业“老总”来校讲学,定期组织全国知名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积极发动院系带毕业生主动到相关专业用人单位“相亲”,开展送学生到用人单位找“婆家”等活动。
  实施“就业导师制”,细化就业方向,形成“全员参与就业”新格局。学校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落实“学生就业责任制”,学工人员和专业教师与毕业生结对子,要求每人至少联系一名毕业生或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一些二级学院还陆续开展“院长推荐信”、“聘任毕业生信使”等活动,积极推介应届毕业生,营造全校上下人人关注学生就业、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确定就业方向,解决本科专业教学较为笼统、学生求职过程摸不着方向的问题,学校借助选修课、讲座、项目实训等形式将专业方向继续细分,引导毕业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深入研究,提升毕业生在某一领域的求职竞争力,明确个人就业方向,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
  完善“助力计划”和“兜底计划”,帮助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通过完善“经济困难毕业生”动态档案,掌握经济困难毕业生真实的就业状况,并将其纳入学校“助力计划”;落实优秀贫困生“就业责任制”,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兜底计划”合作关系,从全校毕业生中挑选出5%的优秀贫困生,建立优秀贫困毕业生数据库,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直到其成功就业;同时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对因经济贫困、身体残疾等存在择业心理压力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职业发展咨询辅导活动,有效调整其就业心态,减轻其就业心理压力,促进毕业生和谐就业。
  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专门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毕业生创业典型,形成了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使基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学校还整合校内外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活动。通过校友、企业赞助,设立“志诚明德创业奖学金”,每年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5000元的奖学金,并且为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提供10万~30万元的创业资金。学校每年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意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在校生的创新意识,选拔优秀的项目和人才进行资助和帮扶。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大学生老板李文博”等一大批学习成绩优良、实践能力突出的在校创业学生典型。毕业生中涌现出“山东省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秦梦华,“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于洪涛、范建厚、毕鲁军。该校是山东高校中受表彰学生最多的学校。2009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业教育示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