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促莱芜莱城教育发展深度均衡

本报记者 任甲斌 通讯员 吴其林
  “没想到山区学生的普通话这样好,没想到山区学生的演讲这样声情并茂,没想到山区的学生在这样短的凤凰彩票就能进行即兴演讲。”这是200余位与会人员在莱芜市莱城区第二届教科研会大王庄镇大槐树中学现场发出的由衷的赞叹。为会议提供现场的寨里镇水北中学、大王庄大槐树中学、莱芜第五中学全部为农村学校,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农村教科研“旋风”。莱城区教育局始终坚持“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教科研战略,坚守无常规不稳、无科研不举、无特色不名的办学思路,启动了城乡教育内涵深度均衡的引擎。
“主题演讲”,给农村学生一种气质
  方言土语、害羞扭捏、不敢讲话,似乎就是山乡孩子的代名词。在莱城区大王庄大槐树中学,这种感觉却荡然无存了。
  “我是一个山里的孩子,虽没有城里孩子漂亮的蝴蝶结,却一样拥有火热的心……”一场精彩、真挚、朴实的“学会演讲、学会交际”节目展示,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朗诵、相声,热情奔放、神情自若,表现出了山区孩子非同一般的气质。这得益于学校做了5年之久的课题研究“主题演讲”。学校以此为突破口,深挖细研,形成了“情境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演讲示例→演讲训练、演讲检测→演讲收获、布置作业”的主题演讲模式,理论指引,学科贯通,整体推进。从初一至初四,主题推进,或自然,或家庭,或生活,或感恩,人人参与,步步深入,使学生养成了会观察、能积累、善辩论、有见解的个性品质。学校坚持读、写、讲结合,一入学就让学生写日记,积素材,养习惯,提素养。初四6班学生亓国栋说:“老师让我们坚持写日记,把我们的所做、所感、所获随时记下,既为演讲,也为写作,相互结合,作文不难,演讲也易。”振振有词,出口成章。问及本数,他摇摇头:“太多了,记不清了。”与会者翻阅着学生的作文、读书笔记,聆听着那妙语如珠、滔滔不绝的演说,除了敬服还是敬服。
“动态分层”,给农村学生一份自信
  “班内4人一组,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动态分层,学习互动,学生学得可带劲了。”寨里镇水北中学初四英语教师边老师侃侃而谈。经过4年的实践,边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逐年提高,特别是初四,接二连三地杀出“黑马”,这是分层与合作创造的奇迹。学校从2004年起,着力进行“动态分层、合作学习”,由语文学科推广到所有学科,学习小组由8人、6人到现在的4人。任课教师研究学情,立足差异,科学分层,将每个小组成员分为A、B1、B2、C层4个层次,异质结对、同质互动,按照“情境导入、自主选标→分层自学、组内交流→小组展示、交流合作→精讲点拨、拓展延伸→评价整理、分层小结→分层检测、分层作业”的步骤,动态评价,适度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展区、学科教学展区,生生互动,人人自主,与会者看到了农村孩子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状态与自信、活泼、大方的生命姿态。校长崔爱军介绍说:“一个课题造就了教师,发展了学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2004年前,学校无一位区级教学能手,6年下来,市、区级教学能手就有5人,16人次获市、区级优质课奖,教育教学质量也是连年提升。”
“自主合作”,给农村学生一个舞台
  “我和小组学习有个约会,这里是温馨的家园,这里是我们相互启迪的港湾。”莱芜五中的学生正用自编的小诗,抒发对学校推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感激之情。
  作为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莱芜五中在深化艺体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用课堂的高效率助推学校发展,夯实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实践创新生成了“自主合作”的“三六三”教学模式,抓实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推行“确立目标、汇报预习→合作探究、组内交流→展示成果、组间交流→课堂检测→升华与延伸→重建知识结构”6步教学,夯实课堂与课外活动评价、日常与定期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三个结合”。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探究场、思维场、展示场,教师精于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走进教学楼,高二的一个班级正进行“记读书笔记”的主题阅读课,每位学生都有一份学案,内容涉及读书笔记、读书学习方法指引、相关阅读链接、阅读提示等,学生4人一组正交流精彩的段落、读书的收获与感受,谁也没因我们这些“外人”的介入而影响学习热情。问及学生的感受,简单而肯定:“人人乐学,人人为师;人人互动,人人爱益。这样的课堂我们欢迎。”
  正如莱城区教育局局长朱从檀所说,办学条件不是办不好学校的理由,地理环境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理由,生源状况不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学生的理由,只要把应该做的事坚持做好,农村学校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