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尊贤尚功”志 育“奋发有为”人

本报特约记者 姚昌 通讯员 高兴成 李建业
  从建校之初的简陋校舍到如今校园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全日制在校生35000人,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8多万名合格人才,山东师范大学建校60年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而支撑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校长赵彦修一言以蔽之:“这是因为山东师范大学一以贯之地传承并弘扬‘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学校不断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炼校园精神
熔铸治教育人之魂
  “尊贤尚功,奋发有为”体现了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山东师大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滋养而成的校园精神的概括。齐鲁文化专家、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对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作了阐释:“尊贤尚功”是先秦齐国的治国方略,“奋发有为”是儒家思想倡导的人生追求。其内涵是强调尊重传统,唯贤是举,崇尚德才并进,建树事功;强调坚韧执著,励精图治,崇尚骐骥勃发,追求卓越。山东师大传承齐鲁文化精脉,造就了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久远,文脉深厚,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其前身山东师范学院成立于1950年10月。山东师大汲取着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浸润着儒风泉韵的文脉菁华,积蓄着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自创建伊始,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作为治校办学的理念加以发扬光大,以人文精神浸润校园、辐射社会,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一辈辈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批年轻的才彦俊秀杏坛施教、著书立说、奖掖后学,潜心于教育教学实践,对学校人文底蕴的积淀、科学精神的培育、理性精神的弘扬作出了不懈努力。
  在校园精神激励下,学校尊重人才、汇聚人才,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校园精神滋养下,学校兼容并包、品学双修,博通时务、实学力行的优良传统薪火相续、代代相传,铸就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了“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索求真,学而不厌”的学风。滋兰树蕙,擢秀扬芳,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润物无声地锻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学校一届届毕业生秉承母校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甘于奉献,建功立业,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教兴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已经熔铸为学校的治教育人之魂,内化为师生的特有文化品格和人格特质,成为山东师大人的自觉追求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与源泉。”校党委书记商志晓如是说。
传承校园精神
打造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山东师大在“尊贤尚功,奋发有为”校园精神润泽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力打造健康高雅、诚信和谐、催人奋进的文化校园,架构起与学校办学风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的育人格局,以此启迪智慧,引领学生成长。
  该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学校被评为全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首批山东德育示范高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该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创造活动品牌,培育文化热点,营造育人氛围。以“山东师大之春”系列活动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青春时空”、“新世纪讲坛”为平台,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依托,以“百优学生大赛”为载体,全力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校园。浓郁的文化校园氛围,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竞赛奖励340项、省部级奖励508项。
  努力探索面向社会的育人模式,山东师大建构起了经常性志愿服务、研究生赴西部支教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实践熔炉的锤炼,砥砺青年学子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积极践行、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学校连续20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和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突出贡献奖。
  该校着力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实施人本化、法制化管理;搭建学风建设平台,唱响勤奋学习的主旋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让爱心铺满成长路;搭建心理咨询平台,让大学生阳光成长;搭建就业助推平台,真情服务学生就业,促进了学生健康成才。学校1人荣获全国优秀团干部称号,6名学生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和全国三好学生称号,有3个班级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学校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弘扬校园精神 推进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师大更加大力弘扬“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以学校《跨世纪行动计划》为发展蓝图,把推进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用改革精神破解难题,用发展目标凝聚人心,励精图治,负重自强,锐意进取,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呈现出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校园精神鼓舞下,该校尊重规律、顺势而为,连续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10000人发展到现在的35000人,实现了由中等规模学校到较大规模学校的历史性跨越。学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下大力气对校本部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设了长清新校区和全省高校最大的教职工住宅区,顺利完成了北校区、东校区的置换工作,进一步挖掘了办学潜力、拓展了办学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办学、生活条件,从根本上突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为学校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后劲。近10年间,学校新增本科专业40个,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目前已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由1个发展到6个,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进一步拓宽。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3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2所,与韩国顺天大学合作成立生物科学实验室,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国内外影响力。
  在校园精神凝聚下,该校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和省优秀研究创新团队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9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和“97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91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鲁迅文学奖1项。被评为全国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和全国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在校园精神感召下,该校科学务实、主动作为,在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研究制定了《服务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托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2个项目,先后建立了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研制开发新产品40余种。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在推出《齐鲁文化历史丛书》、《齐鲁文化通史》等大型典籍的同时,承担了省委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为提高我省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与23个市政府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和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
  潮平风正再扬帆,更引诗情到碧霄。校党委书记商志晓表示:“山东师范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矢志不渝地传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使之与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相融合、与时代精神相贯通,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担当,忠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