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莱芜市教育局局长 陈灿群
  近几年来,莱芜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建设教育强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均衡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为重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莱城区、钢城区全部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涌现出了全国基础教育先进集体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等一批素质教育先进典型。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并制定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启动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14个,目前已建成7个,完成建筑面积9.63万平方米,投资2.12亿元。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211”工程)全面实施,全市14所取暖项目学校共投入资金800万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使130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近5年来全市共投入近千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新课桌凳和各种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城乡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近两年来,全市已选派城区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50人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或中层干部,已选拔农村中小学校中层以上干部60人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实行市、区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蹲点包校”和“联系点”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并帮助所联系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问题。近两年来,全市已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实行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培训制度,选派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区对口学校参加听课、评课、备课等教学活动,促进了其水平的提升。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构建“城乡联动”的同步教研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学校教科研一体化。依托全市已经确立的18个片区研训基地,促进城乡教师同步研讨、校际联动,构建起了市、区、乡镇、学校四级联动的同步教研机制。同时,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共建”活动,有12所城乡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构建起了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的教研网络。今年以来,已有36项市级课题城乡学校共同立项研究。我们还积极开展城乡教师同步网络教研。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城乡教师同步网络教研,是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为推进城乡学校教科研一体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解决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当前,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并与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以及新城镇、新社区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城乡教师资源。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教育发展系于教师。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师资源,优化城乡师资配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扶持力度,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他们在农村安心从教,终身从教。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均衡不是“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实现城乡学校发展“质”的均衡。突出内涵发展,实现“质”的均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打造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