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先发展中走向优质均衡

本报通讯员 张永合 夏敬民
  编者按:日前,省委、省政府在关键时期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在新起点上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作出全面部署。在会议上,包括邹平县在内的一批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本报自今日始推出部分受表彰单位的举措和经验报道,以求典型引路,推进会议精神的深入落实。
  邹平,曾是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进行乡村教育实验的地方,而今,这里的教育正在优先发展中走向优质均衡——
  去年9月,被评为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去年12月,通过复评,成为鲁北地区第一个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县;今年1月,被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在刚刚闭幕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表彰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站在邹平这片教育热土上,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教育发展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教育大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大改善
  9月1日,邹平县黄山实验初中迎来第一批新生,历时一年建设的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该校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47712平方米,可容纳48个班。这只是该县学校建设的一例。近年来,该县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邹平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书记、县长和分管财政的县长任副组长,财政、教育、人事等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狠抓“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由县政府负责调整镇办财政体制,全县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标准发放,人事管理由县教育局负责。中小学公用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设立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对镇办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实行“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后,邹平县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教育信息化、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三净两建”、图书室装备、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211”生态厕所改造等“九大工程”,促进全县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呈现出“城乡一体、高位均衡”的教育发展新局面。经过大规模的建设,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全县初中由2000年的34所调整为19所,小学、幼儿园分别从239所、670所调整到现在的58所和85所,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幼儿园分别达72%和83%,半数以上的农村学校、幼儿园为近5年来新建。同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1亿多元用于信息化建设,至2009年底,全县配备微机18218台,任课教师实现“人手一机”,全县所有学校实现“班班多媒体”。
文化建设推动素质教育结硕果
  近年来,邹平县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的着力点,取得明显成效。从县直各校到镇办中小学,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九户镇初级中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改革背景,以“熔铸人本理念,打造生态课堂,构建和谐教育”为办学理念,从把学生“激活”的角度将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形成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这所农村中学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激情教育”是黛溪中学提出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形成了“激情管理,全员育人;激情课堂,共同驾驭;激情评价,有奖游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另外,第二实验小学的“孝德教育”、开元小学的“教师自主发展研究”、魏桥实验学校提出的“有效教育”思想、第一实验小学的“建设学校生态文化”、广田小学的“广田文化与学校建设研究”等,都化为该县学校特色建设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一流教师为教育发展注活力
  新学期开学,邹平县今年刚选聘的110名教师正式走上工作岗位。自2005公开选拔录用754名师范类毕业生至今,该县教师补充机制初步建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邹平县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教师的培训培养。通过深入实施教师继续教育、“133”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在职在岗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他们分批派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还启动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组织开展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骨干教师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电子白板应用培训及电脑机器人竞赛培训,采用分层培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同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进修学习,打造了一支以“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等为代表的骨干教师队伍。
多措并举实现教育惠民全覆盖
  近日,邹平县教育局将上学期200万元校车乘车补助款以“直通车”的形式由银行直接存入学生个人账户。该县全年财政校车乘车补助达400万元,使17445名农村乘校车小学生享受到了教育惠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该县教育惠民工作中的重要实事之一。
  近年来,邹平县惠民举措多多。2005年,在滨州率先初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教师工资和中小学公用经费全县统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书费,并由县财政安排资金在全市率先落实“两免一补”。同时,该县创造性地实施“三免教育惠民工程”,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目前,全县生均公用经费农村小学为470元/生年、初中710元/生年,县直小学510元/生年、初中770元/生年,均达到省级教育示范县标准。今年上半年,该县救助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1205人,发放资助资金60.25万元;为职业学校29名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2.75万元,发放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资金120万元;截至目前,已为814名大学生办理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