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把学校建成区域最美丽的地方

本报记者 刘钦聚 鹿培波
  新学期开学,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的小学生们格外高兴:投资4000余万元的三里河小学正式启用。新校将全办事处所辖的4所小学合并为1处,4所学校的1600多名学生都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满眼的新奇。
  感受到新变化的不光是城区的学生,在胶西镇第十九中学,新餐厅、新教学楼让学生激动不已。刚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10)班学生齐红说:“原来我们学校都是旧平房,现在教学楼的新教室宽敞明亮。以前吃饭不是蹲着就是站着,现在终于能坐下来安安稳稳地吃饭了。”
  胶州城乡学生的幸福感,源于胶州市连续几年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政府重教、镇办兴教、社会助教,胶州教育享受着一种特别的关爱。
  投资4000万元的三里河小学、投资1800万元的欧堡小学、投资1000万元的胶莱小学……一段凤凰彩票以来,胶州市改建、新建农村中小学动作密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市投巨资发展农村教育,5年来投入33.5亿元,2010年教育投入更是达8.5亿元之多。全市58所中小学校都进行了重建或不同程度的改建。在胶州市的镇上采访,目之所及,那些簇新的、最漂亮的、最坚固的建筑总是中小学校。
  近年来,胶州市虽然财力紧张,但办教育“不差钱”,每年的政府实事属于教育领域的都在2件以上,先后实施了热水热饭工程、课桌凳更新工程、危房改造工程、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程、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实验小学教学楼工程、农村中小学“三新”工程、双安工程、校安工程等,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5年来,教育实事工程共投入10.2亿元,使全市数万名师生受益。
  2006年以来,胶州市每年拿出2000万元奖励合点并校及校园危房改造,校园危房改造已完成80%,新建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教学楼、微机室、实验室、餐厅、塑胶跑道等必备设施均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目前,胶州市已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11所、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30所,青岛市级以上规范化中小学已占到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30%。在标志着现代化教育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上,全市所有中小学都配有标准微机室,所有教师人手一机。
  胶州市还将以校舍安全工程为契机,以规范化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胶州市市长刘赞松说:“市财政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再拿出2亿元,预计总投入达到6亿元。到那个时候,我们胶州特别是在11个镇,都将看到,那些最漂亮的、最坚固的建筑都是我们的中小学校。”
  在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引领下,镇处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把教育办成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新亮点。胶莱镇投资1800多万元新建了中学和小学;胶北镇连续5年投入2500多万元,完成了辖区内全部7所学校校舍的新建改建工程。胶东街道办事处投资6000余万元启动了胶东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马店镇投资4000余万元启动了马店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里岔镇、杜村镇和云溪办事处也开始了教育中心的筹建工作。
  铺集镇投资800余万元易地新建的铺集小学,是胶州第一家按照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的镇小学。两年前,铺集小学多数平房是D级危房,全校教师共有2台电脑。新建后,学校拥有和城区学校一样的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餐厅、阶梯教室,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铺集镇前岳家庄村在外做生意的王晖军把孩子王海楠送到青岛市大名路小学上了4年学。铺集小学新校落成之后,他把孩子接了回来。他说:“学校盖得比城里还好,老师教得也好,不想来回跑了。”胶州市教体局局长于龙春告诉记者:“胶州市各镇处投资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大投入、集约化发展正成为胶州教育发展的新风潮。”
  政府是投资主体,社会助学也热情高涨。在胶州,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主动资助学校已成为莫大的“善事”。青岛特利尔新能源公司为马店小学每个教学班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丹麦欧堡集团公司出资100万元购买北关小学冠名权。海尔希望小学、香江小学、崇杰光彩小学、地恩地希望小学……全市有近50所学校受过企业的赞助,赞助总额超过2000万元,资助教育在胶州已成为一种“时尚”。
  硬件堪比城区的同时,软件也同步提升。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胶州市从2005年开始,开展了城乡教师“双向挂职”活动;2007年开展了“名师爱心行动”,46位名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播撒到农村学校;2008年开展城区教师支教活动,共有69名城区教师走上农村学校新岗位;2009年创新开展“名师走教”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今年又选调47名城区教师参加支教活动。特别是近年来,该市先后从全国各地招聘了8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教育一线。胶州还建立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城区所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都与农村中小学结成了帮扶对子,并积极探索“名校加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促使城乡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