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职教”解“民渴”
发布日期:2010-10-2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696次
本报记者 贾延芳
记者日前从济南市历城区了解到,该区已连续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在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巩固率98%。历城区由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共享型职业教育机构构成的“民生职教”体系,调动起所有相关社会资源应对就业挑战,打造“就业工厂”,扛起了保一方民生的重担。
进学校就是进工厂
“真没想到,一毕业就上了岗,工资还挺高。”谈及自己的幸运,济南东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员工高杰一脸兴奋。经过历城职专的数控培训,他成功被这家公司录用。而最让他感到亲切和得意的是,这家企业就坐落在母校。3年前,他和另外1500多名新生刚一入学,就被企业抢订一空。他们成了工厂化职校理念的切身受益者。
在“民生职教”体系中,工厂化职校是核心。历城区城区小、农村大、农民多是不争的现实。同时,作为省城发展的前沿阵地,城市扩张、产业提升等又给该区群众提供了诸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培养和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与普通学校不同,历城区着力打造的是工厂化职业学校,学生走进职业学校校园,也就走进了现实中的工厂--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对接、学校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对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都合二为一。企业里有的先进设备,学校里有;企业里经验丰富的技工师傅,学校里有;企业里的市场调研,学校里也有。学校实施与企业“同理念、同环境、同标准、同文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车间搬入课堂,让学员们“真枪实弹”磨炼技术,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在工厂化职业学校这条路上,该区已投资1.3亿元用于实施“高投入、扩规模、强师资”的策略,按照现代企业构建模式扩大职业学校规模,全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固定资产达9000万元。
“民生职教”体系中的学校并非专属于学生。依托职业学校的实训资源,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校企共建网络,历城已在全区建成10处职业技术培训、实习、就业基地,最大程度满足了广大群众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的愿望。
农民兄弟“抢”培训
今年年初,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张金才参加了历城区农民工高级技能培训班,重新走进课堂,系统学习了电器维修知识。4月底,他成功创办了历城区神武电器修理部,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在历城区,像张金才这样通过农民工技术培训走上就业岗位的就有2万人之多。
职校毕业生毕竟只是少数新增劳动力,而“民生职教”体系覆盖到了历城区的广大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逐渐“变”为城市人,但缺乏技能成为他们就业、创业的瓶颈。为此,历城区依据农民工“技术不难学、就业不发愁”的培训需求,形成了“政府买单、部门联姻、免费学习”的立体化培训模式,让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城市人。在资金上,实行“两不两免”政策:学习不计成本,培训不打折扣,免收学费,免费午餐。在培训上,历城区积极发挥“民生职教”体系优势,职业学校、成教中心、村民业校三级联动,形成了“一域一优势、一校一特色”的菜单式成教培训体系。在东部,郭店成教中心依托中国重汽、济钢集团、齐鲁软件园等,将数控机电类、计算机类、电焊水暖专业作为主打专业;在北部,遥墙成教中心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主攻机电、电焊、计算机、服装类专业;在南部,柳埠成教中心依托南部山区特有林果和旅游资源,将餐饮服务、果树栽培、花卉园艺和旅游服务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在就业上,教育、劳动、农业、科技多部门联动,共同形成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网络,从项目征集推介、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分层”就业转移,真正实现了“培训一门技术,介绍一份职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全区农民工就业转移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
原先,培训农民需要“请”,现在,农民都“抢”着来培训。农民兄弟们走进职校、成教中心学了知识、技术,走出学校当上了小老板,富了。
“民生职教”担民责
在我国西部省份以及省内的西部地区,都有历城“民生职教”体系的影子:省外,青海、西藏、新疆的学生通过历城职校走上就业岗位;省内,菏泽、枣庄等市的学生也来历城学习。汶川地震后,北川职业高中的100名师生来到历城职专复课。历城区“民生职教”体系的版图已经扩至最需要先进职业教育熏染的地区,他们在中国地图上画下了一幅社会责任版图。已经在苏州工业园就业的北川职高机电专业学生付东说:“在历城,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到了技术,遇到了亲如家人的老师和同学,我们是幸福的。”
就是为了这份学生由衷的幸福感,历城区勇担社会责任,努力突破制约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各职业学校利用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先后与济阳、武城、鄄城等地进行了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他们组织职业学校与青海、内蒙、新疆、云南、安徽等地合作,创造了“1+2”办学模式,西部学生第一年在当地学习文化课,第二、三年到历城区专门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并由历城区各职业学校安排实习就业。这种联合办学给广大中西部学子铺设了一条便捷的技能之路。目前,到历城职业学校就读的省外学生已超过700人。今年“五一”前夕,原籍青海的赵银萍和她的同学回到母校历城职专看望她们的老师和学弟学妹。目前,她已经在江苏无锡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就业一年。去年,像她一样通过在历城职专学习实现就业的还有来自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的40多名学生。在历城区“民生职教”体系引领下,藏、回、蒙、羌、汉、土家、撒拉等多民族学生汇聚在一起,各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创建了省城职业教育的民族乐园。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副局长毕力格说:“我们参观和学习了很多地区。学习基础教育,要到上海、江苏等地区,学习职业教育,一定要到济南历城来。这里的大职教理念和做法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