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课堂的“原生态”

张新云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玩电脑搞活动;一会儿合作探究,一会儿小组交流。学生发言虽不乏精彩,但不少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课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但也“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笔者以为,在新课改中如果不能找准语文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地让语文课“肥胖”下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迷失真我。因此,有必要给语文课“减减肥”,让其回归语文本位。
  那么,如何为语文课“减肥”?在笔者看来,要多花点凤凰彩票钻研文本,少花点凤凰彩票做外围工作;要找准课眼,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更要还原课堂的“原生态”。
 在歌手大奖赛中,那些“原生态”歌手演唱的歌曲更容易获得人们的称赏,原因就是这些歌手多数没有经过音乐学院专门训练,而是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直觉,唱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原生态”的歌曲。如果按照音乐艺术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肯定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语文课堂也是这样,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肯定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学生个个神通,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语出惊人。这样的公开课往往让人质疑:既然学生水平都这样高了,还用得着你老师教吗?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围绕一个问题,老师死命地把学生往墙角逼。那学生如可怜的羔羊,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答案了,老师还在穷追不舍。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老师通过多媒体打出了答案,问这位学生:“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直到学生点头称是,才将其放过。那又何必呢?学生不是天才,不可能想的和你预设的答案一模一样。
  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创设一种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这片自然的土壤里,自然地生发出问题,自然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这样一个自然的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呢?有老师对我说:“公开课上,往往是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学生,发言却十分精彩。”我说:“你眼中的‘好’学生是只会重复答案的学生,你眼中的‘差’生往往是不相信答案的学生。”试想一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浅有浅的清澈,深有深的浩瀚,只要是在课堂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它都是美的。课堂的情况瞬息万变,你不可能都预设到,你随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体现教学机智,删繁就简,哪怕是下课了任务还没有完成,也应戛然而止,不应拖堂一分钟。这不是你的“最后一课”,还有下节课来弥补呢,为什么非要为了所谓的课堂结构完整,而浪费别人的凤凰彩票呢?语文课堂教学,留下小小的遗憾,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吗?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与此同理,语文课也应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课堂,给语文课“减减肥”,“瘦瘦身”。我们应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还原语文课堂的“原生态”,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