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

本报记者 箴言 通讯员 张文强
  提起后进生,几乎每位教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举出几个,然后从各个方面剖析其种种行为表现。谈到后进生的转化,有教师坦言:棘手!有时真恨不得把那些影响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统统铲除干净。不久前,一部以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振华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留住青山》,在全国各地电影院热映,电影中讲述的李振华转化该县南麻镇城关二中“一百单八将”的经验引人深思。近日,在沂源县实验中学那间普通的平房内,记者就此采访了李振华老师。
  那是1982年秋,沂源县为便于对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后进生收拢起来集中教育,决定建立城关二中,并调李振华任校长。该校第一年招收的2个班共108名学生,人称“一百单八将”,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其中9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教育局的同志嘱咐李振华:“不用让这些学生参加毕业考试,只要别让公安局逮去就行了。”
  这群野性十足的“马驹子”对教师的教育,有的不屑一顾横眉冷对,有的无理取闹野蛮顶撞,更有甚者谩骂侮辱拳脚相向。有的教师被气病了,有的被打伤,还有的索性请了长假……无法维持教学秩序的教师们心灰意冷。
  面对这种局面,李振华的使命感又一次被唤醒了。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学生同等重要”,并成立以团委、政教处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教师为主的德育队伍,亲自担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后进生的思想状况。他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把各班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思想特点等登记造册,实行跟踪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变管束为正面引导。
  为了对症下药,他对学生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他说:“教育孩子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爱’字,感情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因此,“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
  那时候,他每天早上5点守在学校门口,迎来所有学生;晚上,他又按时站在校门口,送走每一个人。他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困难学生,为他们理发、补衣服、做饭。天冷了,他住在男生宿舍,和学生们盖一床被子;天热了,他站在床前给学生扇扇子驱蚊子,甚至给学生洗脚……“转化后进生,像打仗攻山头,正面攻不下来,从侧面攻,可能会出现奇迹。”李振华说。
  李振华注重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进取心。学生王某,入学时是派出所的帮教对象,李振华3年与之谈心500多次。谈心中知道他有绘画爱好,就尽量给他以“用武之地”,让他画黑板报报头等。这位学生创作的《鸟儿为什么不会电死》布贴画获市级科技创作二等奖。李振华抓住时机,鼓励他在学习其他课程方面树立信心。后来,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
  李振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施教,使学生心中都装上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来激励自己朝着大目标前进。如,在学习上采取了“起点低、密台阶、小步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措施,使学生每天都看到一点成绩,让每点成绩都化作一份力量和信心。
  为强化后进生的进取意识,学校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制度。校领导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外活动等方面,每天一检查,每周一评比,每月一总结表彰。学生在不断回顾和督促中,看到成绩,认识不足,因而大大调动起了积极性,特别是调动起了后进学生为班级争光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李振华还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制定了“提高进步奖条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就给予表扬和奖励。一张小小的奖状、一点微薄的奖品,却在后进生心中掀起巨澜,使他们尝到了进步的快乐。
  李振华在家访中了解到,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多,过问孩子思想道德状况少,出了问题动辄训斥、打骂,教育不得法。那几年,他举办家长学校24期,传授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有7000多人次参加了家长学校学习。他还带领教师走访家长3000多人次。他发起组织“关心教育下一代协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作报告,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许多人眼里没有希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3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到96%。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
  令人称道的是,李振华教过的1万余名学生,至今无一例违法犯罪现象。李振华一辈子没跟学生发过火,许多他教过的学生甚至会在不自觉间管他叫“爹”。昔日他教过的“渣滓生”杜玉虎已是他退休前的同事,而且教学业绩突出。杜玉虎的女儿出生,为感念师恩,他让自己女儿姓“李”,取名“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