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本报记者 殷雪梅
  镜头一:2006年1月15日晚,山东剧院里掌声阵阵,气氛热烈。“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颁奖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有关领导出席颁奖晚会并为获得殊荣的10名校长颁奖。
  镜头二:2008年7月12日,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启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一场由10万教师参与的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正式拉开帷幕。教师们围绕新课程改革,借助网络与专家们进行着激情的智慧碰撞,与同行们分享着教育研究的幸福。从参训人数、专家人数、作业提交量、网站访问量到课程资源数、技术配备等,此次研修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这场培训“盛宴”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心灵震撼,为山东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镜头三:2010年1月6日,随着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按下启动器,飞扬着的缤纷彩纸标志着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正式启动。这是我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启动为造就齐鲁教育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空间。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满足需要,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得到较好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中小学教师的体制逐步完善……
以培训为途径,大力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突出骨干、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的工作原则,形成了骨干教师以省级集中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以远程研修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财政项目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培训格局。
  大规模实施普通高中教师全员培训。2008年至2010年,我省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聘请国家级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以网上互动的形式开展了10万普通高中教师的网络远程培训。根据我省新课程推进情况和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每次培训确定不同的主题和模块。通过3年的远程研修,普通高中15个学科的教师普遍接受了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对新形势下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重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2007年、2008年,以省内高等师范类院校为依托,我省组织开展了8000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段主要学科骨干教师省级集中培训。2009年、2010年,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22000余名初中骨干教师参加了初中语文等6个主要学科的网络远程培训。这对提高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齐鲁名师建设工程顺利实施。2009年,经过5年的培养培训,57名第一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经过考核被任命为齐鲁名师,名师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我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第二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顺利启动,100名工程建设人选正在培养培训过程中。
  此外,过去5年,我省教师教育布局结构也在逐步调整。2007年,全省29所中等师范学校通过挂靠、合并、转制等方式进行了布局调整。目前我省已逐步形成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培养教师的格局。教师培养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 
  扎实有效的培训、培养使我省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十一五”期间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05年的99.40%、96.09%、86.07%,提高到99.80%、98.62%、96.04%。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专科及以上小学教师达72.91%,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占66.68%,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达到1.83%。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涌现出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创新人物,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连续开展的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评选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
  特级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增特级教师797人,全省特级教师总数达1800余人。特级教师队伍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制度为抓手,深化
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十一五”期间,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由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中小学教师,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竞争上岗、严格考核、择优聘任,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认真执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337710人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优化教师结构、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格执行教师聘用制度。“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执行了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聘用制、校长选聘制和教师交流制度,严格按岗定员,遵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教师和管理人员,初步解决了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问题,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使人才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为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省教育厅主动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精心组织,逐级抓好落实。2009年初,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建立起了与绩效工资分配相结合的教师考评体系。通过全省各级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截至2009年底,我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县(市、区),均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提高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目前,我省14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已经兑现。
  职称评审改革有序进行。“十一五”期间,我省的职称评审工作进入了一个稳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5年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省职称评审工作认真研究和领会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了“教学为主、鼓励教研、综合评价”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导向,注重教师职业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能力、教学实绩与论文、著作、获奖等之间的关系,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关系。
以教育家为目标,
打造高素质校长队伍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为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专业素养的教育管理队伍,为实现教育家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机制,“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锐意创新、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了各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
  为了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从2007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评选活动,每3年评选一次创新校长,目前已评选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两期20人,提名奖48人。2009年,我省又开始实施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评选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100人。以5年为一个周期,省财政每人给予5万元资助,采取组织国内高级研修、国外考察学习、撰写专著、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式进行培养。
  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过去5年,我省积极推进了校长聘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04年开始,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校长全部由教育部门管理。列入校长职级制度实施范围的中小学校一律取消行政级别,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济宁市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每届任期3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凤凰彩票一般不得连续超过两届。德州市近4年来通过竞聘上岗的中小学校长1045名,占校长总数的58.41%。通过竞聘上岗,一大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校长队伍,也进一步激发了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校长队伍的整体领导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形式多样的校长培训工作。在做好全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的基础上,我省不断完善培训类型。5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落实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扎实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目前,我省已有18026名校长取得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15958名校长取得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我省对全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实行免费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7期农村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培训班,培训小学校长1900人;举办了3期初中校长素质工程提高培训班,培训初中校长600人。
  建立开放性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齐鲁师范学院是我省校长培训的主要基地,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从2003年开始,我省先后组织全省高中、初中、小学骨干校长100余人赴澳大利亚、美国、东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培训,通过境外培训,使校长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干训管理的现代化水平。2008年,我省建立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容纳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基本情况和培训信息,对制定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和计划,提高干训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干训工作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二五”期间,我省师资队伍建设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坚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信息化为手段,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