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不见入园难

本报记者 管恩武 李波
  在经济发达城市林立的东部,日照市远称不上先进,但该市的学前教育却走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前列:到去年底,该市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8%。而刚出台的《山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是: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12年达到63%,2020年达到85%。
  与超前的指标相对应,日照市的农村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全国学前教育研讨会上成为典型,被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一拨拨前来“取经”的人们有一个相同的疑问:日照市学前教育创新的举措到底是怎么推出的?
“高规格”确保政府主体责任到位
  到莒县长岭镇中心幼儿园采访,记者面对的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镇长张传金告诉记者,2009年该镇拨付200万元用于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这一花费竟占了当年全镇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日照各地,幼儿园建设上的这种大力度其实是常态。令人费解的是:乡镇政府大力度投资建设幼儿园的积极性从何而来?问及此,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次高规格现场会。
  2009年11月,日照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现场会议,分管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区县政府分管副区县长和各乡镇镇长、市托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参加会议。这是日照市建市以来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学前教育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出台了《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是乡镇(街道)政府,并统筹规划辖区内学前教育,办好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无发展主体、无投入来源的难题,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日照市对学前教育的超前重视,源于他们对教育形势的准确把握。在义务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后,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从2007年开始,日照市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他们成立了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例会制度。市和各区县全部设立了托幼办,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独立处室。
  为督促落实,该市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入对区县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纳入对区县的目标绩效考核,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由此,全市形成了重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统一”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到位
  2009年11月19日,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们可算开了眼界:全市农村学前教育现场会召开期间,包括副市长徐清、教育局局长张传若在内的各级领导100多人到该园现场观摩。
  这个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乡镇办的中心幼儿园,之所以迎来这么多参观者,是因为他们在默默实干中无意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007年春,日照市教育局在调研时发现,在农村费改税后,为了减轻负担,村办幼儿园被村两委推向市场,导致多数村办园非常简陋,少数村办园倒闭。而黄墩镇历来重视幼儿教育,镇中心园建立起中心园对村级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计酬考核、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调配岗位,并统一购置教学用品等,使幼教管理体制得到了理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幼儿教育发展。此后不久,日照市首先由岚山区教育局搞试点,探索形成了“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岚山区试点的基础上,该市推广了“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即:统一布局规划,一个乡镇只设一所中心幼儿园,下设若干村级集体办园和教学点;统一经费管理,在区县教育财务结算中心设立幼教专户,村级幼儿园全部收费一并上交中心幼儿园管理,幼教经费专款专用;统一教师管理;统一保教管理;统一办园质量评估。
“五纳入”确保教师队伍管理到位
  莒县城阳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孙红英接受采访时,笑意写在脸上。她的笑,不仅仅为该园2009年争创为省级示范园,也为前不久从县政府传来的消息:该县决定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为中心园考选专任教师,并逐步落实中心园独立建制和园长待遇。
  有好的幼儿教师,才有好的学前教育,日照市深谙此理。他们将招考、培训、名师建设、考核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幼师。市局连续两年招考幼师充实到市直幼儿园,莒县去年招考了25名,东港区、岚山区也分别招考了12名和8名。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为2169名幼师颁发了继续任教证书,为2107名幼师颁发了限期任教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辞退。
  日照市建立健全园长、教师岗前和岗后培训制度,在日照师范学校开设幼师函授班,连续举办了4届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同时,对幼师实施业务进修和学历补偿教育。目前,该市幼师学历合格率达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