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提出以9大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内涵

  本报讯(记者 刘凯)省教育厅等5部门日前出台的《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提出,以9大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内涵,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计划,我省将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高校科学定位,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推行“质量立校行动”工程,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适应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倾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应用学科,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山东地方品牌的特色重点学科。该计划提出的9大工程分别是:
  ——名校建设工程。做好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省部共建工作,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工作。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3个培养方向,着力打造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
  ——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构建梯度清晰、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省高校遴选建设750个特色专业,每年150个。
  ——优质课程群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建设1500个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骨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设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大学生竞赛基地、500个省级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30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重点倾斜空白学科、应用学科以及需求量大的学科领域,严格控制低需求、重复性学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点建设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领域学科。在地方高等学校中遴选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从中遴选强化建设100个特色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体系;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及院校之间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推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评选奖励研究生优秀导师;加强与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督导制度,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遴选建设15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和4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强化建设50个重点实验室和2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要开设课程,定向培养人才,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建设500个紧密结合型的产学研基地,搭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推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面向全省高校,建立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以及先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体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我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文献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