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海天阔 赶潮踏浪铸新篇
发布日期:2011-06-2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724次
冯君斌 郭成龙
作为滕州市第一所省级规范化民办初级中学,育才中学在建校之初,便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全面发展打基础,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响亮口号,学校秉承“育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师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品位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特色发展、创新能力在滕州乃至鲁南地区均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荣膺“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十佳示范创新学校”、“全国民办教育改革和创新示范学校”、“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民办教育三十佳品牌学校”、“山东省食品卫生A级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理念为先:创新机制,努力铸造品牌
2005年,曾经经历了蹒跚起步的艰辛的滕州育才人,在刚刚品尝了“规模扩张”的喜悦后,学校发展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学校新的掌门人张昌耀身上。对于育才中学的发展,张昌耀校长这样认为:“民办中学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脱颖而出,成为品牌学校。一切的关键是围绕质量抓特色发展。”
为了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张校长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对本校的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学校环境、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他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确立了“一个中心”,即把育才中学建设成为一所社会满意、家长信赖、学生向往、管理有特色、品牌有影响、体制有创新的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式的国际化示范性学校;制定了“两个规划”,即《三年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实施了“三大战略”,即制度上的“精诚”战略、业务上的“精通”战略、全员上的“精品”战略;推进了“四项建设”,即学科教改建设、教师绩效评价建设、教科研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强化了“五个观念”,即“持续、快速、协调、稳健”的发展观、“慢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危机观、“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观、“万事生为先、学生利益无小事”的学生观、“无功就是过、小功也是过”的业绩观。全力实现学校的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在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上,学校近几年来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校园建设和升级改造,使学校的硬件水平在全市乃至整个鲁南地区的同类学校中均遥遥领先,基本达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教学条件的现代化,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始终坚持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各项工作,深入学习、研讨、实践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相适应的育人方法、育人手段和育人环境,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在学校管理上,张昌耀校长建立了“三条线垂直管理体系”,强化三个责任制,即教学工作线,实行校长室领导下的级部责任制,级部指导下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责任制;德育工作线,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级部责任制,级部指导下的班主任责任制;服务保障线,实行校长室领导下的总务处负责制,总务处指导下的各作业组(班)负责制。对所有人员的工作,变事后追究为事前追究。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横向比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包括内在的理念、素质、质量、实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张校长提出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想,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全体育人的文化自觉,把育才中学打造成为名师成长的沃土、英才辈出的摇篮、文化传播的基地、教研课改的先锋。
在具体工作上,他提出了“五个一”的总体思路,即在德育上完成一个转变——由管理型向引导型转变;在教学上实现一个突破——“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智慧式突破;在队伍建设上促进一个提升——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共同提升;在评价考核上完善一个体制——公平、客观的评价体制;在管理工作上强化一种能力——高效到位的执行力。
“多调查、重实践、勤研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所学校衡量每一位干部与教师的重要标准。领导的身体力行,全体教师的凝思聚慧,共同把滕州育才中学打造成为鲁南大地上一个璀璨的教育品牌。
二、育人为本:自主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多年来,育才中学的每一个教职工始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学校以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让教育在活动中发展。学校运动会由学生主办,每周升旗仪式由学生主持,国旗下系列演讲由学生主讲,校园广播站由学生主播,校刊《小荷报》由学生主编……育才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校的主人。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形成球类、棋类、歌舞、书画、摄影、手工、跆拳道等20多个社团。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别采用“一班一国”、“一班一省”、“一班一民族”、“一班一名校”等形式办好每一届校运会。同时,学校经常举办小型灵活、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才艺展演活动,举办诸如歌咏比赛、主持人选拔赛、校园金话筒、书法比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依据学校实际,挖掘学校优势资源,努力发展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在坚持正常的课余训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的专业才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学校特色活动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各类艺术人才不断涌现:被世界著名的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刘怡茹;获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500米铜牌的“东方小神鹿”刘青;被浙江美院录取并出国深造的“滕州小画家”张莹;参与拍摄了包括《刘少奇故事》等多部影视剧,获东北亚影视表演一等奖、青少年艺术节金奖的“小巩俐”;四次参加全国少儿舞蹈大赛均获金奖的倪紫璇。学校肯博舞蹈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六届亚太国际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
三、质量立校:创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还是课堂。”育才中学张昌耀校长如是说。为使每一位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培训的全面开展和日益深化,育才中学教师队伍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自主学习权、合作交流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评价方式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已逐步进入教师视野。大家都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实际。
教师角色变了,育才中学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朋友式”的,育才中学课堂是那么温馨愉快;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演式”的,育才中学课堂变得更精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换式”的,育才中学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了,育才中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型、合作型和探究型学习。学生亲身体验,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从依赖型学习向独立型学习转变,从机械型学习向体验型学习转变,从知识型学习向问题型学习转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十几年来,育才中学教师南下洋思,北上衡水,“问道”杜郎口,广学百家而后成功打造自家课堂,终于形成以“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训练反馈”三模块组成,具有育才特色的“诱导质疑自学,唤起求知欲望;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的发展性“三段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放手”: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放手让学生动口表述;放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力求做到“五个自主”:规律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学生自主寻找,思想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生自主构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随着“达标课”、“过关课”、“汇报课”、“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通过深化构建自主、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具有育才特色的课堂文化。
“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育才中学办学水平的提升,也引起了滕州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25日,滕州市教育局在育才中学举办了由全市600多名初中教师参加的“全市初中教学模式研讨会”,全校60多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公开课,张校长的专题报告得到全体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并引起他们的深度思考;《中国教师报》更以《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对育才中学课堂改革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作为省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三段式”教学模式也已于2009年6月成功结题,张校长的教育论文《滕州育才中学“三段式”教学模式》一文获得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育才中学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种可以一用三年的作业本——《错题集》。学生对错题进行摘录,总结阶段性学习,写下学习感悟……《错题集》的建立和使用,使学生从错题中得到启发,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在为将来学习做了重要积累的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学风。育才中学的教学改革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育才中学成功打造了高效课堂,创出了一流成绩,学校实现了质与量的双跨越。
四、文化兴校:彰显活力,坚持文化育人
“创办全国一流名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张校长始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育人。他提出了“校园建设打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塑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创造文明美”的工作思路。学校紧紧围绕“文化育才、和谐育才、创新育才、优质育才”的教育追求,倾力打造育才校园文化。
走进育才校园,北国参天的白杨、南国的香樟,诗人口中的绿萝、画家笔下的翠竹,中国的松、美国的枫……南北交汇,中西共融,一起构成纵横校园的绿色长廊。校园建筑色调以白、黄为主,白色象征学子如待写的画纸般纯洁,黄色寓意人生价值应似金子般闪光。这一切均映衬着一个个身穿红色校服的“校园小主人”。黄、白、红、绿构成育才校园的主色调,成为校园特有的识别色彩。学生在因势象形中体现移步异景,在曲径通幽中聆听鸟鸣蝉唱,在俯仰生姿中洞悉四季风景。徜徉于育才校园,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优美环境的深刻内涵。
漫步育才校园,错落分布的“哺育园”、“腾飞园”、“行知园”、“方圆亭”、“五育亭”、“荣誉廊”、“文化墙”等一个个文化主题景点,表达了学校致力于打造教育特色的个性追求;走廊里的醒目位置悬挂学生自创并带有个人照片的一幅幅“人生格言牌”,抒发着育才学子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期盼;走廊栏杆间镶嵌的一块块育才校徽牌,花丛里、草坪中、花坛旁一方方精美的文化石,点缀着校园质朴的气质与厚重的底蕴;树荫下一处处的石凳木椅,为学生创设了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空间;办公室、教室、功能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劳各室内不同主题、不同意趣的“文化角落”,生动阐释着育才人对人文美的理解与追求。举头俯首,目光邂逅的都是一种感动和激动;信步徘徊,耳畔萦绕的是名家名篇的浅吟低唱。“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呼吸着文化的空气,置身于美丽且充满人气、文气、生气的校园,育才中学的学生有了精神的家园。
“在人本管理的时代,人才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只有超越一般性的认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才会有所创新。”育才中学在狠抓“校风”、“教风”、“师德”及各项制度建设的同时,制度执行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管理境界,让学校的制度文化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创设落实国家政策范围内的福利待遇的最大化,对所有教职工落实“三金”;实施教师健康关爱工程,学校工会成了育才教师的“娘家人”、“贴心人”;学校广开言路,教代会成了教师的“建言献策会”、“民主决策会”。育才中学人际关系和谐,教师队伍稳定。学校完成了由“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成功过渡。
对于学生管理,学校通过鼓励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合作学习小组成功建设,学校《晚自习自主学习表》高效使用。育才中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简单武断地否定,有的是殷殷关切、赏识激励;学生没有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是朋友式的倾心交流;教师没有对学生优劣高低的区分,有的是对每个不同心灵的尊重。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切都自然无形、润物无声。
进入新世纪,滕州育才中学不断拓展办学空间,积极进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承接国家重点项目——“孔子课堂”,积极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校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广大师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办学的品位;积极创办滕州艾德沃国际学校,使滕州人民可以乐享“不出国门的留学”教育。滕州育才中学已经成为滕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名片。
五、科研强校:专业发展,成就名师团队
一流的教育要由一流的教师来创造。多年以来,育才中学把教师作为办学的首要因素,把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一位教师的人生价值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并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成才、成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德育建设中,育才中学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师德培训,关注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超、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学校每年都扎实开展师德宣誓、师德承诺和“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熟知并遵守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扎实开展“尊重学生100条”、“尊重教师100条”征集和践行活动及多项“十佳”评选等活动。在德育工作中,这支敬业、高效的队伍成为学校“全员育人”德育模式推行、“德育导师制”的成功实践、“一律五禁止”活动的全面深化的生力军。
学校努力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书香育才”读书活动,着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教师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的开放,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方便条件。学校电化教学实现了人手一机,并实现了学校的网络全覆盖。学校积极开展网络学习,倡导教师与专家对话,向同行学习。全体教师爱读书,勤摘记、勤练笔。从每周完成500字的学习笔记,每月联系工作实际写出一篇教学论文,到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育才教师已经完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校校本培训已初成体系,“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和观摩活动,每年教师外出学习达50次之多,育才教师的学习足迹可谓遍及大江南北,并且从未停止过。尤为可贵的是,育才教师外出学习归来均要书面汇报,组内课堂示范、交流研讨,学校内专题汇报。这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间接学习的机会。学校还开展了教育论坛系列活动,开展“专家论坛”,邀请知名专家魏书生、郑洁、宋广文等来校讲学,作学术引领;开展“名师论坛”,请“特级教师”马培函、“滕州名师”盛春华、“滕州十佳班主任”张忠军登台,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改成果。开展“教师论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大舞台。
学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工作是学习、学习即工作”的强烈意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育才中学年轻教师居多,35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全体教师的85%以上。促进专业化发展,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成为育才中学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学校采取“联产承包到人责任制”的教师培养模式,引导青年教师全程规划,教务处任务驱动,教科室跟踪指导,教研组结对帮扶。通过团队发展、雪球滚动,在水涨船高中带动了全员发展。为避免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单兵作战”局面,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拜师学艺。在教学过程中,师徒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同时,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捆绑考核。根据工作实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大分配差距。同时,建立团队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实行级部、教研组(备课组)、班级任课教师捆绑式考核,淡化个人成绩的考核。这样,通过制度保障把师徒紧紧捆在了一起。现在,师徒齐头并进,共同成长为课改的骨干、学校的中坚力量。
学校通过教研组特色活动展示,促使全体教师行动起来;用一个个课题研究来引领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逐渐打造一个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学校先后牢牢抓住了“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民办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这两个省级课题,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为切入口,融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为一体,让全体教师参与,既做教学实践者,又做教学研究者。从每天一次的“小组碰头会”到每周一次的“学科大教研”,从读书笔记《杏坛漫步》上的每课一心得到每月一期的教师刊物《育才教科研》,加之每年一次的“暑期大培训”,育才教师正在自觉实现由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由“职业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滕州育才中学用一流的管理,拥一流设施,建一流队伍,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出了一流业绩。
走过了昨日的辉煌,跨入今天的豪迈,育才中学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