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师德要质量

本报记者 康希福
  暑假前夕,德州市德城区十三局小学举行了教师师徒结对仪式。仪式上,5名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与5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师徒双方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该校校长米有义告诉记者:“选择结对这种形式,我们不是简单地一加一,而是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把培养新教师高尚的师德放在第一位,因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如果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水平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即便学校规模再大,硬件建得再好,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这是一个让区教育局局长宫炳峰苦苦思索的问题。在一次次与校长的交流中,在一次次与优秀教师的座谈中,宫炳峰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越是师德教育搞得好的学校,教育教学成效就越明显;越是师德水平高的教师,教学成绩就越好。那么,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规律呢?他告诉记者:“师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做人,还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做到认真负责,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不会差。因此,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产生于教师的日常行为,向人的行为要效益就是向教师的师德要效益,也就是向师德要质量。”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德城区教育局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如何落实“向师德要质量”。区教育局结合“三名工程”建设,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一争两创”师德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立了明确目标、制订方案、选择载体、自我反思的建设模式,提出了找准载体、百花齐放、注重效果的工作方针,全区师德建设扎实开展起来。
  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激发教师的潜能是“向师德要质量”的关键。区教育局副局长尹训磊告诉记者:“过去的师德教育重形式、轻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教师被动参与,缺乏积极性。找准载体就是要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将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细节,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各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黎明小学以“创新和亮点工作计划书”为载体,把创新点融入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增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弘扬了创业精神,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解放北路小学以“实施教师发展积分制管理办法”为载体,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教研、科研、自身发展、荣誉表彰、义工等工作纳入积分制管理,唤起教师发展的潜力,促使教师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学校管理科学、有序、轻松,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各校凸显了各自特色,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建设模式,使师德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学校尝到了甜头。对此,德州市第三中学校长张栋深有感触。他说:“我们选准建设高效课堂这一载体,将评价教师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狠抓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从‘细’上看师德,从‘精’上下工夫,严格落实,科学评价,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进步。事实证明,向师德要质量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对于如何进一步引领学校师德建设,把虚事做实、软件干硬,宫炳峰说,下一步,该区将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制度,健全教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师德载体进一步进行优化和整合,促使其更科学合理、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性,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