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五把助学伞撑开希望的蓝天
发布日期:2011-08-3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034次
本报记者 孙世杰 赵德宝
家境贫寒的刘扬同学最近喜气洋洋: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获得教育爱心助学金2000元、慈善助学金3000元。刘扬的奶奶高兴地对记者说:“感谢政府和社会,资助俺们这么多钱。这回,俺家不用为扬扬的学费犯愁了。”像刘扬这样的困难学生,高密市今年共有9000多人次享受到资助。
“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近年来,社会各界热心倾力捐资助学,高密市形成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华侨五大助学伞,构建了‘奖、助、勤、贷、减、免’多元资助体系,实现了贫困生救助全覆盖。”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说。
政府助学:惠泽民生
保障困难学生上学是重要民生。高密市政府把困难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以县为主”,统筹政策、资源、资金,启动了“困难学生救助保障工程”。
高密市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徐连勇告诉记者,从2005年起,这个市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和孤儿免除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为农村贫困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寄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去年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年1000元。今年上半年,为208名学生免除了教科书费,为686名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教育,今年救助低保残疾儿童167名。对高中学生实行助学金政策,上半年向1596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19.7万元,为153名学生减免学费12.28万元。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和农村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今年向1874名学生发放中职助学金140.58万元。该市实现了各学段“应助尽助”。
2006年,高密市教育系统人大代表组织了一次专项调研。调查显示,群众对政府救助困难生满意率达100%。同时发现,对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存在政策救助空当,部分学生上学困难。代表提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高密市设立了政府助学金,由市财政拿出20万元,救助高考困难学生。
大学生生源地贷款,让更多的困难学生感受到了政策关怀的阳光。今年,该市为857名学生办理信用助学贷款457.66万元。
王路是首批享受大学生贷款的学生,提起助学贷款,至今激动不已:“妈妈生病多年,全家靠爸爸打工维持,当时我已决定放弃上大学。是国家贷款政策圆了我的大学梦,改变了我的人生。”
社会助学:形成风尚
困难学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密,记者欣喜地看到,社会群团、部门组织踊跃捐资助学、援助困难学生,已经成为社会风尚和道德自觉。
慈善总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慈善总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实施阳光助学工程,发放助学金280多万元,对4000多名困难师生进行了救助。助学成为慈善总会投入资金最多、救助范围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救助工程。
5月27日,团市委在阚家镇举行了“农民工子女希望工程救助金发放仪式”,260名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高兴地领到了26万元救助金。每名学生还得到一个“爱心大礼包”,里面装着学习用品和学生们喜爱的课外书。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希望工程“暖阳行动”、圆梦大学行动是团市委实施的救助项目,3年来资助困难学生800多名。
“宝岚,律家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父亲因故身亡,母亲改嫁,现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这是一名“春蕾女童”的信息。高密妇联的杨真真告诉记者,1993年妇联启动“春蕾计划”以来,全市70多个部门、1500多名热心人士参加,共救助贫困女童3750名,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价值220多万元。今年,“春蕾计划”已救助80名“春蕾女童”。
社会助学蔚然成风。计生部门启动“人口关爱助学行动”,资助30名困难学生9万多元。总工会设立“金秋助学”项目,资助贫困学生50多名,捐助20万元。残联利用福利彩票捐助设立健康助学基金,发放助学金22万元。据学生资助中心统计,3年来,社会捐资达820多万元。
社会助学如同浩荡春风,为贫困学生铺设了绿色成长之路。
企业助学:担当责任
在高密,至今还传颂着企业家孙日贵助学的故事。
2005年,高密市表彰首届“人民勋章”奖获得者,政府嘉奖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40万元。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孙日贵动情地说:“我一直有个愿望——帮助困难的孩子上学。物质贫乏的时代,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今天,生活富裕了,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因贫困失学。”孙日贵把奖金全部捐出,设立“孚日教育基金”,此后每年出资40万元,2010年提高到60万元,至今已资助1500多名困难学生升入高校。
孙日贵设立教育基金,引起了企业家的共鸣。大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斥资10万元,设立了大昌纺织助学金。银鹰化纤有限公司设立银鹰教育基金,每年奖助学生15万元。华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每年出资10万元,奖励救助学生。金源家纺、豪迈科技、商业银行、金达双鹏、望乡食品、清净食品、凯宇置业等80多家企业都设立了助学奖。
“救助贫困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慈善事业,也是企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担当。多年来,我们一直热诚帮助学校和师生解决困难。希望所有的寒门学生都能得到关怀和资助,成长为社会栋梁。”华源建安公司董事长袁泽友说。
学校助学:育人为本
与政府、社会和企业助学不同,学校救助贫困生更加突出育人为本。
全国优秀教师张曦一生勤俭,无私奉献,桃李满园。1994年,张曦老师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家人,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献给学校,鼓励学生发奋成才。张曦去世后,高密二中用张老师的10万元积蓄,设立了张曦奖助学金。张曦的大爱精神,激励着一届届学子刻苦学习、励志成长。
几乎每一所学校,从校长到广大教师,都自发地跟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各种形式资助学生,呵护其成长。学生病了,教师们承担起家长责任,看病送饭,嘘寒问暖;周末节日,教师们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给学生改善生活;看到学生生活艰苦,教师们想着办法补助学生,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发奖学金、为学生的饭卡充钱……教师们用爱心和行动谱写了数不清的感人故事,春风化雨般地教育学生立德做人,勤奋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
高密一中副校长毛凤山告诉记者:“我们专门建立了贫困生档案,每年减免学费。同时,设立了128个勤工助学岗,让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校务劳动。一来给学生创造了锻炼机会,二来以支付劳动报酬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补助,把资助变成了教育。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所以,我们实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让导师跟学生结对,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量创造更多的教育和展示机会,教导学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令人振奋的是,高密一中、高密四中等20多所学校还开发校友资源,设立了校友助学金。名校友的创业历程成为丰富学生成长的重要课程。
华侨助学:造福桑梓
旅居海外的高密籍华侨也关心着家乡困难学生。他们心系桑梓,把爱国爱乡深情,凝聚成对学生的殷殷关爱,撑起了爱心助学伞。
李炼先生早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虽然久居海外,但一直心向祖国,情系故里。其父母李志俭先生和赵慧棠女士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资助家乡贫困学生成才。2005年,李炼在高密设立“李志俭、赵慧棠助学金”,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家乡的优秀贫困学生。5年来,已有1500多名贫困学生受益。
“康联奖助学金”由旅美华人刘哲基先生出资10万元设立。刘哲基是美国能卫康·刘面包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底,80多岁的刘哲基老先生和夫人蔡秀兰女士专程赶回高密,拿出11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学校图书馆建设,10万元作为“康联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
感动了高密的,还有单希毓女士。九旬高龄的单希毓女士年轻时靠打工度日,至今生活非常俭朴。老人远居美国,思乡心切。在纪念父亲单既仁和母亲赵德五双百岁华诞之际,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4万元,设立“单既仁先生暨赵德五女士助学金”。2010年3月29日,她委托81岁的弟弟单希松先生,专程从上海乘车来到高密,将爱心助学款发放给39名贫困学生。单希毓老人的善举,赢得了高密人民的尊敬。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