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 成就学生未来

本报记者 任文 通讯员 于朝兰
  2012年5月的一天,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丁波回到母校,以“我在鲁缆的日子”为题作报告,并且与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在校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这次报告在同学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丁波是该校2011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工作了不到一年的凤凰彩票,他就以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功竞聘为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中特项目公司山东电力项目部经理。丁波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该校创新办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结果。
教学搬到企业 课堂设在车间
  2011年4月,该校与特变电工鲁缆公司签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共同制订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共同组建“鲁缆班”。学生入学前先与鲁缆公司签订招工合同。在教学中,学院把教学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技能,也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工单位,也是教育教学单位,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培养、双向管理、终身教育。如今,首批“鲁缆班”58名签约学员已奔赴公司,顺利就业。
  学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在黑板上开机器、在练习本上制产品”的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了“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创新发展之路。
  据了解,该校已先后与特变电工、中国重汽、上汽集团、北京汇源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福田雷沃重工、山东东明石化集团、青岛金王集团、天津通广集团、鲁南制药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学院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了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学院与天津通广集团合作开展“顶岗实习”,与齐鲁软件园合作开展“2+1”培养,与山东联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推进学生创新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根据济南全名电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要求,在校内完成了4400多件汽车防盗报警无线电话、万用表电子元件线路板设计安装等任务。学生直接上岗操作,受到了全过程的技术训练和生产训练,增强了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人才共育 成果共享
 莱芜市政府每年都在该校召开校企合作恳谈会,搭建起“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会同相关部门,每年都在校内举办校企联合招聘会,邀请省内外生产效益好、社会信誉高的用人单位上门招聘毕业生。每次都有近200家单位参会,为毕业生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
 通过内引外联,学院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融合机制。山东朗进科技有限公司主动承担人才培养责任,设立了“朗进资助金”,每年拿出25万元用于资助在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对优秀毕业生每人颁发2000元奖学金,现已为第一届“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颁发19万元奖学金。
 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学院87%左右的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12%左右的毕业生考取本科院校继续深造,1%左右的毕业生直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先后涌现出杨海峰(深圳华为集团技术骨干)、刘畅(济南电视台优秀主持人)、罗军(自己成立济南凯胜电子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到500多万元)、孙兆楠(2005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读本科,2007年攻读生命科学硕士学位,现攻读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截至2012年5月,该校2012届毕业生已全部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