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渗透到师生的生命年轮里

刘云龙 刘炳明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这些哲理性语言所描绘的读书的巨大魅力,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近年来,寿光市台头一中大力实施“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团队”工程,着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书香校园建设推动师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因需而配:让图书动起来
  如今,读书阅报已成为台头一中教师的日常生活方式,专业的教育术语、前瞻的教育思想、时尚的生活元素在此有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生存空间。
  图书室是学校的文化坐标。近年来,学校将图书管理视角定位于校园图书的流转上。两年来,在充分阅读调查的基础上,该校总计投资10余万元新购钢制图书架30个,新进图书2万多册,其中有教育专著类图书1000多册。学校还规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购买教育教学类图书、资料,凭发票到图书管理处登记,到财务处报销。每年10月,学校还及时下发报刊征订目录,支持教师个人自选、自订经典或热销教育书刊。学校每年列出7000多元,用于支付教学类专业书刊费用。目前,该校教师读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高涨,报刊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自助餐。
文化气场:让书香飘起来
  走进台头一中,处处可以品味到浓郁的书香文化。一方方图文并茂、精致美观的文化展板,呈现着《论语》、《大学》、《中庸》、《学记》等国学经典语录,涵盖了读书、劝学、修身、养德等方面,阐释着该校“书卷气”、“书生气”与“学术气”的文化元素。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刘志远校长告诫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他讲述了朱永新、肖川、陶继新、魏书生等名家名师的读书成长故事,彻底扭转了部分教师“知识够用不必读,终日繁忙不能读”的错误观念,将读书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学校举办“以读书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质量”读书动员会,有效破解课堂语言枯燥、肤浅等现象。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读书节,让“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提升生命的高度”、“读书使人摆脱平庸”等理念根植教师心中。先后邀请刘湘玉、余映潮等全国名家作了题为“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把事业的阳光洒向自己”的读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报告会。广大教师把读书作为最好的备课方式,学用结合,读写结合,不断涵养教育人格,提升教育境界。刘校长说:“我们要以读书提升学校品位,让读书阅报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交流平台:让书香浓起来
  创建书香校园,不仅在于积淀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更在于追求一种持久、潜在的“软文化力”。基于此,台头一中便把目光瞄准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全员阅读长效机制上来。
  只有全员同读书、读好书,才能在交流碰撞中收获更多的信息与成果,才能让校园书香味越来越浓。为此,学校年年利用寒暑假开展“干部和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人人撰写读后感,举办读书交流报告会,结集出版了《同一个梦想——学习王金战老师》、《师心若兰——〈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集》等优秀内刊。学校为3位老师分别刊印了《孤芳自赏》、《凤台撷思》、《扬鞭笔挥粉末飞》等个人文集,为两届“功勋教师”刊印了《师德报告集》,为“年度读写十佳教师”刊印《我读书,我成长》读书报告集。2011年元月,校报《凤台文萃》创刊,专设了“读书”栏目,或为大家荐书,或让大家交流读书心得。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创办了成长季刊《师路心语》,收录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故事、感悟与反思。每位青年教师平均每周写一篇,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结集。校长亲自为创刊号撰写了序言《致青年教师》。创刊以来,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了浓厚的读写氛围。校园网站开设“读书活动专栏”和“博客”,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为了及时展示读书成果,该校还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一是设置了一个大型展示橱窗,对优秀读书成果及时公布、张贴;二是把读书获奖成果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三是开展“年度读书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原创作品、读书报告、年度阅读书目等,颁发证书,表彰奖励。
  读书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与思路,夯实了教师的知识底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几年来,10多位老师在《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随笔等40余篇。近两年内,2人讲的课被评为“山东省优质课”,5人获“潍坊市教学能手”称号,5人被评为寿光市“百佳读书人物”,读书协会被评为“潍坊市中学生百佳社团”。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全国信息学奥赛优秀学校”、“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示范校”、“潍坊市双50强学校”等称号。
(作者单位:寿光市台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