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日期:2012-10-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153次
本报讯(记者 文政)近年来,山东大学立足“学科综合、开放办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三种环境”,深入推进“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三跨四经历”即在本校跨学科学习经历、第二校园跨学校学习经历、海外跨国界、跨境学习经历及社会实践经历。一是利用校内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增设学科交叉复合型专业,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等,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利用开放办学的大环境,增加学生的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及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拥有多种学习实践经历。三是利用研究型大学科研氛围浓厚的优势,以“泰山学堂”为龙头,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合作高校已有武汉大学等30所,学生可任选其中一所进行一年或半年的交流学习,每年参与交流的学生达到了10%;与70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整班派出和分散派出学生学习一年或一学期,“十二五”期间,参与海外学习的学生将达到15%以上。此外,100%的学生都能拥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经历。
设立“教学型教授”和“首席教授”,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为了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正式出台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办法(简称“本科质量20条”)。山东大学首批“教学型教授”之一刘保东说:“在以科研为重的教师评聘机制导向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就是表现之一。”根据“本科质量20条”,该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学型教授”的评聘考核制度,设立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核心课“首席教授”。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已聘任了3名“教学型教授”,评聘依据主要参照教学质量、教研论文、教材编写等与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指标,不再“以科研论英雄”。
着力打造国学特色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之一,山东大学从2010年开始着力打造具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3层次7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3个层次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7个模块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设立的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7大模块。目前,山东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教学团队。今后5年,该校将每年新建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0门各类选修课程,不断完善特色通识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