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桃李 六秩春秋铸辉煌

本报通讯员 魏富余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美丽的枣庄一中校园里到处弥漫着丹桂的馨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时时吸引着人们。
  枣庄一中始建于1952年,是枣庄建市以后的第一所高中。她原名为峄县中学,其前身为“黉学”,系元代私塾。悠久的历史给一中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鲁南教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六十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中,经过几代一中人的努力,这里已是楼宇巍然,红绿相间的现代化塑胶跑道给校园平添了几分大气。
  远远望去,一座仿清华门式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从外观上看,它那独具匠心的设计,深邃的理念与这所现代化的校园浑然一体,浑然天成。漫步于亭台楼阁之间,我们仿佛从校园内尚在的古碑、犹存的遗风中,体味到户部侍郎贾三近、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内阁中书王宝田等学子精英们穿越时空的琅琅读书声。
  也许就是她,承载着枣庄一中在历史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走过了近六十年的沧桑岁月,把一所历史名校驶向了新的世纪,并孕育着勃勃生机……
德育居首不动摇 育人为本塑魂魄
  近年来,枣庄一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志向高远、精神丰富、体魄健美、基础扎实、智能良好、特长突出、创造性强”作为育人标准,把干部修政德、教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作为治校之本。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学校。探索形成了“文化引领,精神凝聚,特色立校,科研强校”的治校方略。特别是在“创多元育人品牌,建和谐书香校园”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枣庄一中的各项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众所周知,高中学校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德育的地位往往非常尴尬。其实,谁都知道德育的重要,但与高考相比,德育就变得有点虚脱。不过,在枣庄一中,德育无处不在:从课堂教学到德育渗透,从课题研究到管理评估,从行为习惯到身心健康,从环境美化到活动开展,毫不夸张地说,德育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党支部——工会——德育处——年级——班主任”德育一条线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常年坚持班导会、校会、升旗制度,坚持高一军训,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校外结合的丰富的德育活动,如清华励志修学营、冬令营、夏令营等。同时,该校强化德育工作三个渗透,即把德育渗透到养成教育之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时时受教育,事事受启发,置身于浓厚的德育氛围之中。
  此外,枣庄一中还开辟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等十余处德育基地,开展以感恩、励志、文明礼仪等内容为主的主题教育班会,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法制报告会,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爱的力量才能愈发成长。枣庄一中正是这种教育的践行者!
特色办学求发展 鲁南地区做“尖兵”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中的今天,成功的明天”已成为枣庄一中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社会讲的最多的一句口头禅。近年来,为使每个来一中学习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枣庄一中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富有朝气、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校长宗秀银同志的带领下,走上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之路,从而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在教学成绩方面,建校六十年,已有四万余名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大江南北。特别是近年来,在“创多元育人品牌,建和谐书香校园”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多元育人”理念的引导下,艺术教育成效显著。学校通过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比赛、书法绘画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现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多渠道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高端引领。学校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与枣庄市书协、美协、音协、摄影家协会、演讲协会等联合创办实践基地;与北京“010”、杭州“2010”等知名画室,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共同培养机制,为各类特长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引领,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枣庄市第二届艺术生专业素质比赛中,枣庄一中获得美术、音乐两个总分第一名。2010年,曹正同学考入清华美术学院;2012年,王梓奥同学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张钟文同学被选为第二届全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形象大使。
  体育教学有声有色。在开展好全民体育活动、增强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加强体育生专业培训。邀请国内知名教练、专家来校指导执教,强化体育生的管理。学校男女篮球队连年获得枣庄市中学生篮球赛冠亚军;2010年篮球队解冰同学考入清华大学;2011年,程春同学在全省残运会上获得四枚金牌、一枚银牌,又在全国第八届残运会上获得一枚铜牌;2012年王毅同学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三级跳远冠军。
  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丰硕。为响应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安排专职教师开设科技创新课程,邀请专家开办科技讲座,在师生中开展读书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短短两三年的凤凰彩票,共收到学生科技创意5000多条,其中100多条已获得国家专利。2011年潘峰同学凭借三项国家专利被大连理工大学自主招生录取。
  面对一串串的成就,放飞一个个的希望。凡是从枣庄一中走出的学生,都发出了这样的共鸣:是母校,让自己有了开启智慧的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有了点燃知识的火焰的种子……
黉学精神传薪火 和谐校园溢书香
  枣庄一中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元代的私塾,有文字可考的办学历史超过700年。据史料记载,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即在此创办私塾学堂,明清两代又在此设立官办学堂——黉学。在一中这片土地上,历代先贤植杏建坛,广育人才。私塾——黉学——一中,薪火精神一脉相承。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培育了一中厚重、博大、宽容、和谐的校园品质。
  从建校之初到上世纪末,历代一中人发扬黉学明德传统,不断抓好学校各项建设,虽历经社会风云变幻,一中校园始终呈现出蒸蒸日上、和谐发展之貌。
  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修养,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遇到矛盾换位思考,处理问题先理后规,与人相处以心换心”的工作原则。通过领导干部修政德,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良好的师德是学校蓬勃发展的永恒动力。学校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开展“教师队伍修师德”活动,理顺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打开门窗办教育。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促进家校联动,在学校各种重大事项决策、收费工作、学生生涯规划、校本课程选修等领域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有效理顺了家校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貌的集中体现。这种体现最直观的形式是校园环境,最内核的形式是人的行为。枣庄一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在既有的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几年来,又先后在东西校区建起艺术楼、科技楼、体育馆、多功能报告厅、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一流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为质量提升奠基的同时,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学校投入资金,在两个校区修建了长廊、水池、喷泉、花园、竹林等校园景观,又在各处设立报栏、名言警句牌、学习园地、好人好事宣传栏等。现在的一中校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紫藤飘香,古木参天……而每到一处,只要稍一驻足,就会有各种文化信息映入眼帘,让学生在身心松弛中愉快地接受心灵的洗礼。
  在对人的塑造上,一中坚持把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来抓。为此,学校提出了“品味书香,涵养人生”的校园文化理念,开展了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用书香涵养品性,塑造人格。现在,“教师人人是儒雅学者,学生个个是谦谦君子或娴静淑女”的理想正逐步成为现实。不需要严厉的制度,不需要刻板的要求,一中校园自然地呈现出温文尔雅、雍容大方、从容不迫的气度。黉学大德的滋养,一中人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和谐一中!
  物换星移六十载,枣庄一中在浩渺的历史长河里穿行,每一步都烙上了艰辛与光荣的印记。从建校时的“峄县中学”到现在的“枣庄一中”;从一个校区到两个校区;从建校之初拓荒者们筚路蓝缕、简陋办学、开垦文化绿洲的艰难起步,到今天的高楼林立、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学校;从一个仅有4个教学班、200多名师生的薄弱学校,到今天拥有80个教学班、4700多名学生、339名教职员工的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一代代一中人在风雨坎坷中跋涉,在接力传承中奋斗拼搏,完善着一中的育人风格,实现了一个个历史突破。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已使枣庄一中成为枣庄市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枣庄市普通高中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山东省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