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圣都中学的“感动教育”

本报记者 张庆亮 通讯员 刘正春
  “学历是什么?它不仅意味着知识和分数,更意味着相应的人格内涵,是一种有尊严地生活的幸福储备。”在寿光市圣都高级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该校校长黄本东讲话的主题就是“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对于处在基础教育最后阶段的高中生们来说,除了高考这个“理想”非常明确之外,是否还需要必胜的成才信念和更加远大的人生理想?黄本东认为,办学目的过分功利化和办学目标的模糊,实际上是制约高中学校育人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为此,学校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在全校推行“感动教育”,让学生自我感动。
  比如“成长档案”,收藏的是价值,关注的是终生。新学期开学典礼,校长为全校师生致辞《给自己的生命留下感动》。随后,在学校“人生规划办公室”指导下,“做受学生尊敬的老师”、“规划人生、奠基成功”等活动依次推进。一份份厚厚的“圣都中学学生成长档案”收录了学生入校后的成长目标、成长大事、学业成绩、获奖证书甚至作业本、日记本。学生离校后,学校将进行为期30年的跟踪关注,从学业、就业、事业发展到家庭情况,每年都有专人跟踪,结果记入其档案。
  圣都中学最难能可贵的是“开发潜能,还学生以优秀”,对学生在思想上尊重、言行上关心、心理上呵护,构建了贯穿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心理咨询、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的系统关注工程。用黄本东的话说,就是“为了学生更有尊严的人生”,而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学习或者升学。
  学校提出“不放弃一名学生”,用教育良知把守每个育人关口。同时,出台相关制度和流程,以班主任、科任老师、包班校级干部和心理咨询师为核心,组成“班教导会”,认真研究每名学生的学情和成长背景,按类分组制定最合适的教育方案,然后实行分类教学,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对部分学困生和“问题生”,则通过“会诊”制定帮教方案。他们将此称作“治未病”,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校长到老师几百个人,总有一把钥匙能打开这名学生的心锁!”黄本东说。对一些父母“没招”、老师“没辙”的学生,老师们在细微处发现了若干教育契机。郑翠霞的“温情语文”、王鸿的“春风化雨”、王新光的“亲情氧吧”,在悄无声息中慢慢地敲开学生心灵大门。在“哭着进来、笑着出去”的心理咨询室,仅2012年上半年,通过3名专职心理老师“治愈”的“准辍学生”以及接近于“自暴自弃”边缘的违纪生就有12人。圣都中学的辍学率为零,大会批评通报为零。
  “不放弃一名学生”,在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可能吗?的确很难。但作为学校,“不放弃一名学生”要比把主要精力瞄准名校、培养名生更重要。高中段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学生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否则就枉为人师、枉为校长——这是校长在用心向全校老师传递的一种理念。
  采访中,“感动”记者的还有两个细节:一是,患腰间盘突出的化学老师郑海鹏,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跪在凳子上给学生们上课。二是,在圣都中学,即使在节假日,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没离校,从班主任到校长的手机,就会一直为他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