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身心健康“一起要”

本报记者 张庆亮 赵云福 通讯员 别琼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是“一起要”,不可偏废。在潍坊,校园体育活动“171”工程,就是为了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构建七大制度为保障,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改善这一总目标。“171”,恰好是“一起要”的谐音。
  “一票否决”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指向的是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不达标。市教育局规定,对不按规定落实的学校,学校年度工作评优“一票否决”,校长年度工作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各县(市、区)教育局所辖学校不按规定执行的违规学校比例在全市排名前三,在评优中“一票否决”;学生体质检测中不合格率排名处于全市后1/4的,当年度评先评优“一票否决”。
  检查很重要,但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推进始于“公开”。像其他学科一样,潍坊市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实行网上公示制度,全市1300多所中小学的课程表“一网打尽”,公众可以通过潍坊教育信息港随时查询。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必须将课程表“晒”在网上,确需临时调课的则须提供纸质调课单。
  体育课程的落实情况,是各督学责任区督学的每月固定督导内容。督学随机进入某所学校,核对相关班级所上课程与网上公示课程表是否一致。学校体育活动不达标,责任区督学未报告的,一经查实,则其年度评优同样“一票否决”。
  师资匮乏如何解决?潍坊的办法是建立教师补充和培训制度。通过实施农村学校“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结合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紧缺状况,目前潍坊市所有学校已基本按标准配齐了体育教师。同时,该市坚持市县校三级梯次培训,以教案评比、教学比武、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论文评选等形式,持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示范学校”创建制度则加大了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该市在启动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百所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创建活动,以评促改、促建。市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960多万元,为农村小学采购配送体育器材设施近万件套。各县(市、区)也相应增加财政投入,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工作。
  将体育纳入中考,“逼迫”学校开齐开全体育课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2009年开始,该市全面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制度。考生成绩换算成5个等级,在高中学校录取中与物理、化学学科成绩等值对待,体育在中考中不再无足轻重。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优秀率从刚开始体育中考时的不足20%提高到2012年的46%。
  激励评价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该市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上报、大课间活动、中小学生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督导结果作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与此相适应,全市各中小学也全部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情况纳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组织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纳入班级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