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关爱比制度更有效

本报记者 孙世杰
  在高密市姜庄小学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校长关怀师生的故事,看到最少的是规约制度,整个校园洋溢着特别的精气神。到底是怎样的管理,让这所乡村小学与众不同?
  “校园每天都充满生机。面对勤勉可亲的老师和天真朴实的孩子,我想,学校管理追求的不应是制度化的规范整齐,而是尊重和关怀每一个人,建设幸福的校园。”校长芦明池如是说。   
从取消病假扣薪制度开始
  2008年芦明池到姜庄小学任职之初就跟老师们说:“我来做校长,就是给老师们服务的。我的职责就是带好队伍,办好学校。大家的困难、问题、意见,就是我关注和努力的起点。”
  当时有几名老师身体不好,带病工作。芦明池把干部叫在一起商量:“要正确引导老师的积极性,不能透支健康,病了必须休息。”有干部说,按学校规定,教师请病假要扣薪,有一个月全校扣了3000多元。芦明池陷入了深思。
  第二天,芦明池召集教师大会,表决废除了病假扣薪制度,全校教师拍手称快。他随即提出: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
  周老师因为孩子病了去打针,迟到了,急急火火往学校赶。芦明池在校门口碰到他,却关切地说:“骑车别这么快,宁可迟到10分钟,不要抢行1分钟,安全最重要。”
  在校务办公会上,芦明池说,都有家庭,要换位思考体谅老师,考勤不能矫枉过正。他提议,取消教师签到签退制度,只要不耽误课,可以晚来早走。不点名了,老师们更自觉了,早早就来到学校。
  “学校管理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校长当好领队。很多事情不用禁止、惩罚,校长带头比任何制度都有效。”芦明池很有感触。
每个孩子都是校长的朋友
  甄浩同同学性格内向。芦明池到班里听课,恰好坐在甄浩同身边。上课的林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姜庄的扑灰年画是全国绝艺,为什么扑灰年画独在姜庄绵延流长?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举手的。停了一会儿,甄浩同小心地举起了手,解答了扑灰年画在姜庄的历史、风俗和传承,顿时激活了课堂。芦明池竖起大拇指,夸奖说:“你真了不起!”一句话,点燃了孩子的自信。
  这堂课也启发了芦明池。他和老师们一起挖掘姜庄镇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了扑灰年画、泥塑、葫芦画等课程,请来名师担任特长导师。现在,姜庄小学90%的学生都会做扑灰年画。
  在学生们眼里,校长是他们的好朋友。冬天,教室的窗子要封膜保暖,年轻的老师不会封,校长就拿了锤子、钉子,帮老师和同学封窗。早晨,校长到学校最早,就到教室生炉子,等同学们来了,教室也暖和了。
  李爱霞老师说,校长办公室成了学生的接待室,学生们都喜欢去找校长。
  芦明池成立了一个“写字社”,亲自教学生写字,每周写100个规范字,写字好的就奖励课外书。半年后,芦明池布置了一个写字展,邀请全校师生和家长参观。这下,学生们更有信心了。
  秋天,师生们兴高采烈地过起了校园柿子节。学生们把柿子带回家,烘熟了,和家人一起分享。潘浩的爷爷夸赞说:“这柿子真甜。”潘浩兴奋地说:“这是我们学校里长的柿子。”小潘浩还特意留了两个,非要送给校长品尝不可。
充满亲情的校园
  芦明池邀记者去听课。那节语文课讲的是《爱之链》,教师是孙玲。故事非常感人,课也讲得很精彩。所有听课的师生都被感染了。
  大家不曾注意,孙老师嗓子有些沙哑。课后,芦明池拿出一个新水杯,泡上热茶,让年级主任给孙玲送过去,并嘱咐提醒孙老师不要太劳累。
  闷热的夏天,农村学校享受不到空调的清凉,芦明池让人买来了凉垫,为每位老师铺在椅子上;冬季,又换成了棉垫。
  芦明池买了一辆夏利车,每天都来回接送家住县城的老师。潘老师的母亲病倒了,去找校长请假。芦明池二话没说,拉上潘老师就走。往返赶了120多里地,把老人送到医院。这位老师的母亲拉着芦明池的手,不知说什么好。
  校工张全梓60多岁了,工作特别认真,全校师生都很尊敬他。学校给张全梓颁发了特别贡献奖,芦明池代表全校师生送上鲜花,感谢他为学校作出的贡献。老校工激动地说:“我只是个临时工,在很多单位干过,但在这里却享受到了一生最高的待遇。”打那,张大爷每天唱着歌工作。
  一所充满关爱、尊重和亲情的学校,校长和师生成了一家人。校长把管理变成了关怀和呵护,老师们把感动化成了热情和干劲,学生们在爱的教育中健康活泼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