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语文教师的文学元素
发布日期:2013-01-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833次
朱华贤
一位外地名师到一所镇上的小学去上示范课。他讲的是五年级的课文《真实的高度》。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作家大仲马与小仲马的故事。上课之前,教师出示一段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演说的视频。看后,教师问大家:“这个在演说的人是谁?”一个学生立即说:“是大仲马。”老师摇摇头。另一个学生说:“是小仲马。”老师提醒道:“这是中国人。他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作家。”
没想到,学生们面面相觑,都说不出来。后来,在旁边听课教师的悄悄提示下,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答案。
五年级的小学生该不该知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很难作出是与非的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知道比不知道好。因为这是一个大事件,一个与语文直接相关的大新闻。语文中的“文”与文学中的“文”是一样的。这里要探讨的,不是语文与文学的异同,而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知道中国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这与语文教师的文学元素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所谓文学元素,大概是指文学常识、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实践能力等。在当今的语文教师中,爱好文学的人太少了,可以用“凤毛麟角”这个词语来形容。据了解,本地的区级作家协会会员有300多人,其中只有几位是语文教师。而这个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有多少呢?有3500人之多。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中小学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是文学作品。从事语文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本应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可如今,语文教师与文学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与文学完全断绝了关系。很多语文教师既不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又不读当代中国文学新作,还不清楚活跃在当今文坛的知名作家,甚至有的人连现在有哪些文学刊物也不甚了解,更别说自己动手进行文学创作了。当教师自己与文学有着巨大的屏障之隔时,怎么可能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不知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文学与语文教学远离之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会有多少神和魂呢?
回想早期的语文教师(那时曾称国学教师),笔者发现,许多人都是边教书边创作的,如鲁迅、叶圣陶、许地山、郑振铎等人。即使在“文革”之后的新时期,由教师走向创作道路的人也不少,如刘心武、何士光、王开林等人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出身的,刘心武轰动一时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就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生活写成的。语文教师与文学创作者本来应该是同胞兄弟,理应经常串门,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却与作家不相往来。
文学是语文中的精气神,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和渗透,就好像一道菜没有色、香、味。语文教师不一定都要成为作家协会会员,也不一定都应该是文学创作者,但必须是文学发烧友。一个人的文学元素直接关系到其基本素质,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学元素则直接关系到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品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问一问:自己的文学元素有多少?是不是在不断补充?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