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让学生幸福成长的学校

本报记者 孙世杰 通讯员 徐连伟
  近年来,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将教育向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等领域延伸,让教育对接生活,用心发掘那些课堂之外的教育资源,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在让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由柿子树生发出来的课程
  在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有一片柿子园,园里有55棵柿子树。
  围绕着这片不大不小的柿子园,学校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且将其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加以实施。
  春天到了,学校开展“寻找春天,唤醒绿色”活动。学生们怀着盼望的心情,急切地等待着柿子树“醒”过来。
  柿子树随着时令的变化在生长,以“同心呵护,一起成长”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也一步步地延展开来。学生们走进柿子园,在树下观察、写生、摄影,记录柿子树的生长过程,探究柿子树的习性,给柿子树捉虫、浇水,在绿意葱茏的柿子园里做游戏。
  秋天到了,当树上挂满黄澄澄小灯笼般的大柿子时,以“观赏柿子,金色满怀”为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大赛、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也就开始了。
  满树的柿子红了,让学生们盼望的全校柿子节也就隆重开场了。学生们提着自编的小篮子,还有的拿着小盘子、小袋子,看着树上挂着的诱人的柿子,个个兴奋不已。主持人宣布采摘开始,学生们便以小组为单位,跑到自己的采摘树下,欢快地忙活起来:有爬树的,有踩着凳子的,有骑着老师肩膀的,还有让老师托着屁股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各有分工,有的摘,有的接,有的收,还有的在用相机拍摄劳作情景,每个人都在尽情地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柿子摘完了,但是以柿子为主题的活动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学校又举行柿子文化大集:有“自以为‘柿’、‘柿’情画意”现场绘画,有“一声一柿”对唱歌咏比赛,有“万柿如意”成语猜谜,有“心想柿成”小品剧,有“百家论柿”科普讲座,还有“盛柿大典”亲子颁奖晚会等。摄影协会的学生还把所拍摄的柿子从春天到秋天生长过程的照片,制作成了“厚德赏绿”、“欣赏探究”、“欢乐柿园”、“分享收获”四场大型影展。丹青书画社团以“留住快乐”为题,展示了30多本精彩写生画册。
  受柿子节的启发,学校还开发了节日课程。全年12个月,每个月都设立一个主题节日,包括桃花节、风筝节、礼仪节、感恩节、诚信节、诵读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若干文化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担任主角,全员参与,快乐过节。
给学生创造七彩空间
  从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出发,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改变了各种活动的设计思路。六一儿童节,原先只有文艺社团的学生参与,少数学生当演员,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表演者很投入,观看者却常常没兴趣。现在,所有的学生都登台演出,不管表演得精彩与否,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了,快乐了,就是成功,因为这样的节日才是学生们自己的节日。”校长张群说。为了让每名学生都有舞台,学校还把运动会改成了体育节,在足足两个月的凤凰彩票里,2000多名学生全员参与。学生们可以自主申报项目,并且每名学生都能获奖。学校还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展示特长,举行亲子游戏、亲子比赛等活动,家长和学生共同创造快乐,一起体验快乐。一位学生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活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体育本身,而是把快乐、关怀、尊重、民主、友爱、合作、赏识和激励贯穿其中,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没有了界限,成了一家人、一家亲,最后所有的活动都变成了教育。”
  三月春风起,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每个班级都举办风筝节。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扎制风筝,其间,设计的过程也就成了创造的过程,学生们反复试飞,研究对称、风速和飞行。这样一来,每个风筝活动小组都成了一个科学探究小组。低年级的学生则开展风筝节文化故事会、百家讲坛、手抄报展、涂鸦画、沙画、诗词朗诵等活动,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发芽。最热闹的是千人放风筝表演赛,家长和学生在广场上拉着长线,看着在蓝天上飞舞的风筝,跑啊,喊啊,那种兴奋劲儿没法形容,连家长们都激动地说“找回了过去的欢乐童年”。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校园,是恒涛双语实验学校从建校那天就坚持的办学风格。学校特意在校园杨树林子后面开辟了一个养殖园,为的是满足学生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这里养着鸡、鹅、白兔、鸽子等小动物,养殖园周围还有牵牛花、凤仙花、江西腊以及爬满架子上搭下挂的青丝瓜。学生们还给小动物起了名字,每个小组负责喂养一个小动物。
  学校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坚持不扫树叶,因为在学生们看来,铺满树叶的林子是一幅最美的自然风景画。小树林里,学生们踏着沙沙响的落叶,看着大白鹅伸着长脖子嘎嘎叫着,小白兔蹦蹦跳跳,林子上空鸽子飞翔,别有一番童真童趣。
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从2010年开始,学校实施“根基品格教育工程”,开发了品格教育课程,将人生必备的乐观、勇敢、责任、向善、感恩、接纳、尊重、节制、礼让等品行纳入教育内容,通过传唱歌曲、讲述名人品格励志故事、观看道德主题电影、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写成长日志、实行品格星级达标、评选优秀品格好少年等方式,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播种文明习惯,收获美好人生。
  张媛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学生的成长日记。记者看到,每本日记都是统一格式印制,有品格内涵阐释、每日品格励志名言、学生自我记叙、家长连线评语、同伴鼓励、周末反思等。每本日记就是一名学生的成长记录。
  五年级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先跟弟弟玩,玩呀玩呀,一直到玩够了为止,这时才想起作业还没做。不过,从今天开始我变了,因为上午我们上了节制课,我决心节制自己,努力养成好习惯。今天放学后,我没贪玩,早早就认真完成了作业,然后才跟弟弟玩了个痛快。晚上不用再草草应付作业了,我感到自己进步了,心里很快乐。”
  学校还开设了“道德大讲堂”,每月一个主题,邀请社会贤达、成功人士、优秀家长、名师名家走进校园,担任学生的品格导师,开设专场讲座,组织拓展性体验、感恩实践、社会志愿活动、亲子心灵沟通等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同时,学校还将品格教育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开发了“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按24个农历节气,选取陶冶品格情操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分类整合成节日内涵、经典诗词、贤德故事、生活广角、品格感悟、成长阶梯等文化百科知识,定期举行课本剧表演、诗话沙龙、经典诵读、经典对唱、成语接龙等活动,将品格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农历的天空下诗意地行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