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职教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本报通讯员 张星 本报记者 张庆亮
  近两年,潍坊市总投资1.5亿元,建成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现代物流等20个特色品牌专业及实训基地,一批特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潍坊市获得44枚金牌,占全省的72%。2010年开始,潍坊市连续3年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夺得金牌三连冠。2011年,全省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学科19大类评价排名,潍坊有3所学校在轻纺、文化教育、农林牧渔、环保气象、安全5大类中名列第一……
  潍坊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如此快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创新政府统筹机制
  潍坊市着力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教发展环境。建立了驻潍高校联席会议制度,确定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定期召开由驻潍高校、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驻潍高校、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校园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79个主要问题。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业评审委员会、招生计划审核委员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委员会3个委员会。其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委员会下设14个专业建设委员会,涉及26所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及5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工程师和教师176人。市政府把试验区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并从支持蓝黄“两区”建设的高度出发,系统设计,组织起草了《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明确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的通知》两个文件,要求各相关部门细化分工,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潍坊市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有效互动,推动职业院校联姻大型企业,推动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推动大型企业自建职业学院,探索出了包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参股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校企联盟集团发展、技术服务合作攻关等多种模式,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职业院校已与2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纺织、软件、畜牧3个省级职教集团和现代服务、化工和数控技术应用3个市级职教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公司、东风雪铁龙公司投资600万元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建立实训基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共建“山工培训中心”,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国内4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围绕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院校职场体验课程创新试验。潍坊市教育局印发了《潍坊市中等职业学校职场体验活动基地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确定2012-2013年首批职场体验企业21家,涉及电子、机械装备、声讯服务、食品工程、纺织服装、新材料等行业。根据职场体验课程试验基地企业提供的“培训菜单”,从2012年9月开始,市教育局组织首批15所职场体验课程试验学校的4100多名学生,赴基地企业接受1至3个月的职场体验。
创新开放办学机制
  潍坊市支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先后有460多名职教院校校长、教师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考察、培训,有230多名国外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潍坊为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授课。山东省政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建立的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设在潍坊市,该中心10年来已面向国内职业院校举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
  加强与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自2008年开始,已分别在大陆和台湾举办了5届鲁台职业院校校长研讨会,两地职业院校间建立策略联盟56个,签订师生互访、科研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协议75个,参与研讨的两岸职教界和企业界人士有19批204人次,赴台研修培训的大陆师生已有79人。2012年11月,又与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协会签订协议,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衔接、课程层级设置和职业教育领军人物培养为重点,开展实质性战略合作,争取利用3至5年的凤凰彩票,将台湾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移植到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创新全民职业教育机制
  潍坊市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努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市政府明确要求,教育、农业等部门要认真抓好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责成市财政部门面向城镇和农村重点镇,制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方案,积极开展家政服务等各类技能培训。多方筹措农民培训资金4000多万元,动员全市1745家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搭建培训网络,累计培训农民725万人次。目前,潍坊已有2个县级市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4个县(市、区)获得“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区”,6个乡镇获得“全省社区教育示范镇”。潍坊市实施“回乡大中专学生就业再培训工程”,每年对近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实施岗前技能培训。该市依托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年培训企业职工17.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