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让教育赢得未来

本报通讯员 贾彦鹏 周希玉
  近阶段,临沂市河东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说是喜事连连:去年9月,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由教育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11月,工业园实验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临沂第24中学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示范校”之一;12月,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一行到河东区调研信息化工作,等等。一个个荣誉昭示着河东区教育工作者超前的意识、坚实的脚步。
  近年来,河东区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经费优先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师资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机制;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探索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大大拓展了未来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空间。
打通网络空间
让师师、师生互相“串门”
  在河东区工业园实验学校六年级一班的教室里,数学教师邵明玲正在利用“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记者看到,学生们手拿遥控器,正在对老师提出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一问题进行反馈。随即,系统特有的统计功能马上显示出学生的选择情况:3号、25号同学的答案错误,正确率为95%。随后,邵老师和3号、25号同学进行了个别交流,明确了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过来。
  “这个平台将1对1技术增强学习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中,具有内容演示、评测反馈、问卷调查、即问即答、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它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它还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的监测呢!”教师邵明玲对记者说。
  该班15号学生赵飞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学习成绩属于中游。可是,同学们最近发现,他在课堂上不仅积极踊跃回答问题,而且成绩也突飞猛进。他的同学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是他家新买了电脑。他说:“每天晚上,我都要到老师的工作室里去‘串门’,看看老师明天要上什么课,以便提前进行预习。对于老师当天在课堂上讲的问题,我如果发现有不理解的,就重新温习。”
  作为河东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尖刀班”,临沂第24中学和工业园实验学校各建设了4个“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班”,利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资源服务平台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学生不受凤凰彩票和空间的限制,在线学习、网上讨论并提交作业。这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该区还根据实际需求,努力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开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个人工作室,及时更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最新教育教研动态;整合原有的教师备课系统和网络教研平台,并进行了细化和分工,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同课异构”、“资源推送”、“共建共享”、“全员参与”。
  目前,全区建设了528个班级网站,教师上传资源近3T,访问量达8万余人次。通过教师工作室将部分教学内容推送到网络班级,打破常规,让教师、学生及家长能共同学习、讨论每一节课。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展示学生成长过程,实现了学生学习空间与教师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提高了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班级网站成为广大师生津津乐道的“香饽饽”,尤其是得到了农村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欢迎。
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临沂第24中学的教师崔国庆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一下自己上传的教案和课件是否遭到了“围攻”。有的教师留言道:“以名家名篇为范文,虽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时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作为赏析重点。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其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还有的人说:“崔老师,对这个《逍遥游》的课件中‘一词多义’的环节,我觉得用大括号的形式改为用列图表的形式来呈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像这样的事例每天都在河东区上演。在两年多的凤凰彩票里,该区自主开发了资源中心平台,分4期启动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整合了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原创资源3T,内容涵盖课件、教案、试题等。另外,整合“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网络课程资源”、“敏特英语”、“教字题库”等10余种商业资源,容量达8T。
  “经过不断整合,我们的教育资源‘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美。”该区电教仪器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调研的基础上,该区还建立了“河东区数字教材中心”,引进了更能满足教师需求,能让教师轻松备课、高效授课的数字教材。其中,在小学部署了“快乐园丁”数字教材,在初中部署了“优客”数字教材。这样一来,教师们可以从这个“大蛋糕”里自由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美味”。
配备教育信息化设备“不差钱”
  “很早以前,我就想买电脑,可苦于资金不足。那时,区里给补贴2000元,我买了名牌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今年43岁的刘店子小学数学教师张志刚是2009年参加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报名的第一人。他说:“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班的教室里现在都安装了白板。我如果再不学一点电脑技术,就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作为一个1995年才建成的新区,河东区在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上舍得花钱。仅仅在2009年,全区就累计配备高标准教师用笔记本电脑4000余台,补贴资金达1000余万元。除此之外,在学生用机上,河东区也毫不吝惜,先后整合、更新学生电脑4900余台,配备140余间触摸一体机多媒体教室,520余间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150余间幕布多媒体教室。全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50%的完全小学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平均生机比达到12: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普及。
  “我们在局财务预算账户中单独列出了‘两费’资金科目,专款专用。未经电教站审核,任何学校不能挪用。同时,在学校每年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中,小学又列支40元、初中列支50元的专项经费,以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河东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西宝在言语中透露出了支持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无从下手”到“运用自如”
  谈到刚接触触摸一体机时,临沂第九实验小学教师周龙英用“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来形容。为了让教师们尽快熟悉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技能,该区先后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等10余名知名专家对教师们进行了专业培训。
  除面对面培训以外,该区还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配合中小学暑假培训课程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构建了覆盖全区的开放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由于在线式学习没有地域、凤凰彩票的限制,我们的学习也更为自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也是越来越高。”一位教师对记者说。同时,该区还采用以赛代练的形式,连续举办了3届全区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全区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老师上课就像变魔术一样。”河东区益民双语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孙俊杰说,“用手一拖、一放,一个图形就出来了;用手一按、一点,一段视频就出来了。老师比电视里那些主持人还要帅呢!”
  近年来,该区累计培训4200余人次,实现了教师从“无从下手”到“运用自如”的华丽转身。
  在近日举行的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该区教师马春燕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临沂市教育局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该区教师刘彦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将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以及其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而且,对本次活动,该区还实现了在线直播和录播,并自动上传至区教学资源库,供全区教师观摩学习使用。
学校管理方式不再是纸上谈兵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河东区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巨大作用,为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提供了“利器”,实现了管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
  “以前,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坏了需要维修,得先填一张报修单,再逐层找领导审核,费时又费力。现在,报修简单了。一旦发生故障,教师只需在网络报修单上填写报修内容和报修地点、预约凤凰彩票,一张设备报修单便自动生成了。在点击‘确定报修’的同时,短信平台已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相关责任人的手机上,责任人便根据情况安排专人修理。修理完毕,报修者也会收到短信通知。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设备设施的管理,也便于学校考核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临沂第24中学负责人告诉记者。
  临沂第24中学开发应用的智慧校园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整合,与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融合应用,建立了一个综合信息数据库。教师们可以轻松完成日常工作,即时反馈。该区教体局副局长宋建轶这样介绍:“河东区数字化校园平台已形成‘建——管——用’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查看学校的教学安排;通过学生成长管理系统,可以了解任何一名学生的素质教育报告情况。此举切实打造出了家校互动、共育英才的良好环境。”
  该区还突破思维限制,构建了区教体局、学校协同办公的网络办公平台,推广了“学校档案管理数字化”课题成果,建立了数字化校园展评网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滚滚沂河水日夜奔流,勇于创新的河东区教育工作者只用3年凤凰彩票就让教育信息化工作勇立潮头。我们相信,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河东区一定能在网络学习的海洋中赢得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