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大兵团”催绽教育均衡之花

本报记者 王庆彬 通讯员 隋艳玲 张泽同
  “再给我们派些支教老师吧。他们干劲很足,带动了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实验小学校长李维忠多次到洛城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提出这样的“要人”请求。与李维忠一样,洛城街道留吕社区和寒桥社区的3所小学的校长,也都向街道教办申请增派支教教师。
  洛城街道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教育硬件设施比较好。街道西部区域地处寿光“东城新区”腹地,学校师资水平较高;但街道辖区东西纵深达30多公里,许多偏远学校师资相对短缺,严重影响了全街道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问题,洛城街道立足于建设“教育共同体”,以“支教”为切入点,推动东西部学校的均衡发展。
  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边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从2012年开始,洛城街道教办改变以往“一帮一”的形式,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全街道的优秀教师资源,采取“多帮一”、“一帮多”等灵活形式,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支教“多帮一”的做法,从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韩中小学。由于是面向全街道“调选”优秀师资,洛城一中、屯田小学、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承担起了支教任务。5名教师“组团”支教,让该校的学科教师岗位配备“一步到位”。
  而洛城一中则是这次支教活动中“一帮多”的最大“输出校”。由于该校骨干教师资源丰富,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输出骨干师资力量的“种子”单位,分别向3所受援学校派出了8名支教教师,涵盖了语文、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
  2012年8月26日,洛城二中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有登台演讲的,有鼓掌呐喊的……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教师竞聘大赛”。原来,洛城街道教办给了该校两个支教名额,由于自愿报名的教师多达20余人,学校决定通过竞聘方式决定最终人选。
  教师们支教的热情源自对受援学校学生的一份责任,更得力于街道教办的政策推动。街道教办强化支教保障,对支教教师依据受援学校的距离远近,分别给予每人每年6000元、5000元、4000元、3000元的补助,用于生活、交通补贴,按月发放,分发到人。同时,支教教师只要个人成绩合格,受援学校认可,通过教办审核,将直接认定为年度考核优秀,并在评优晋级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为了确保支教工作有实效,洛城街道教办还制定出台了《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对支教教师从年龄、年度考核、教学业绩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并对其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反馈。
  “明年,我们在新建东城学校的同时,还要拿出专门资金,改建、改造留吕实验小学,让周边的农家孩子上好学。”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焕军郑重表态。
  为提升受援学校的“教育软件”,洛城街道教办在支教工作中坚持送课下乡、师徒结对、联合教研,加强对受援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
  教办统管,学校支持,名师带动,换来的是街道教育工作的高效益。在2012年全市办学满意度调查活动中,洛城街道比2011年整体提升了1.23个百分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支教工作切实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正如街道教办主任张华国所说:“支教‘大兵团’战略,让‘单线作战’变成了‘兵团作战’,让‘轮岗’成了‘建岗’,凸显了榜样效应,有利于调动支教教师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构建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