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诗意校园

本报记者 马玉强
  近年来,曲阜市实验中学确立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精心打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人文魅力。
精雕细琢的诗意校园
  走进实验中学,“处处有佳景,枝头石榴红”,“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校园里有银杏树、柿子树、核桃树、山枣树、桂花树,甚至有稀有的青檀,乔木灌木七十多种,简直是个大花园,成为校园独特的亮丽风景。学校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设立了“校园八景”,分别赋予诗意的名字,请书法家或学生书写,刻石以记,并诠释其教育意义。如石榴园题以“蕴珠”,释文曰:“皮苦实甘,外憨内秀;满腹珠玑,是为石榴。品味石榴,有酸有甜,生活亦如是。”学生观其景,品其文,思其义,说不定会悟出点什么哲理来。学校的书画长廊更具特色。教学楼四个楼层的诗书画印长廊以长卷的形式,介绍了自古而今诗书画印四种传统精品文化的历史沿革、名家名作,让学生经意或不经意地观之摩之,心领之神会之,最终达到“悟”或“化”的效果。正是在这诗情画意的校园里,学生们沐浴着传统文化的和风,悄然播下了诗意的种子。
内涵建构的诗意课程
  课程是拉近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载体,也是实验中学构建诗意校园的重要抓手。早在建校之初,实验中学就把“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工程来抓,编印了《<论文>箴言》、《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供学生诵读,让学生感受文情诗理、鉴古观今、塑造高尚人格,同时引导学生想学诗、爱学诗、乐学诗。2008年,该校又大力实施了包含《百诗百联》、《论语百句》、《名言百则》、《歌曲百首》在内的“五百工程”,让诗意教育贯穿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其中,“百联”即楹联百则,充分利用曲阜作为“中国第一楹联城”的地位,发动学生来搜集整理楹联,并且还选入了部分师生自己创作的楹联。“诗意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教师。为此,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读书活动,夯实教师文化底蕴,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
精彩纷呈的诗意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自身特色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缺少底蕴的支撑,没有进入精神层面的文化概念,就很难形成真正的、持久的风貌。为此,实验中学确立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诗教观,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用诗意的心灵点亮生活,最终形成诗意的人生态度。他们将诗意融入教学,不但语文老师写诗,其他学科老师也写诗。汶川地震后,学校举行了师生“五月烛光”诗会,用独具创意的特殊的形式祭奠逝者,鼓舞来者。王校长亲自领诵《春江花月夜》,两千师生激情互动。学生社团活动更是实验中学素质教育的最大亮点。北辰文学社、新月诗社、小艺术家协会、国旗班、合唱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生动了每位同学的成长历程;每年举办的艺术节、阳光体育运动会、小歌手比赛、英语剧演出、校园诗会,更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围棋、象棋、音乐、舞蹈、书画、足球、乒乓球等29个兴趣俱乐部,更为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创造了条件。2003年以来,先后有200余人次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奖。曾包揽三届信息技术奥赛济宁市初中组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音乐电视大赛中一举获得山东赛区声乐、器乐两个金奖。2006年,北辰文学社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学社团称号,并在全国推介。2008年,校报和文学报在全国参评的2000多家校内报刊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