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育华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入课程
发布日期:2013-06-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629次
本报讯(通讯员 董伟伟)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潍坊市育华学校的小学生、初中生们谈起“非遗”来头头是道,尤其对潍坊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如数家珍。
“这得益于学校已经将‘非遗’保护教育纳入了学校课程。”育华学校张雪梅校长介绍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潍坊市,除了人所共知的潍坊风筝、潍坊年画,还有一些列入了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名录,更有一大批市级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绝好素材。”
为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发挥好“非遗”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育华学校作为首家“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成立了“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非遗”专家、民间大师进校园、进课堂,精心选择开设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课程,“非遗”系列课程丛书《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9年以来,该校根据本市的“非遗”现状和学校师资、校舍条件,集中开设了民间艺术、民间体育两类共8门课程,开发了《潍坊布玩具》、《扑灰年画》、《风筝制作》、《民间面塑》、《民间剪纸》、《民间文学》、《工艺折纸》和《踢花毽》等校本教材。为保证学习效果,学校配备了木工、金工、烹饪、洗涤等工具,成立了相关的项目工作室。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该校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学期初,学校公布“非遗”校本课程开课指南,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建议进行自主选择,同一时段填写两个志愿以便调整。学校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式,而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系列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们不但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可以“露一小脸儿”,创作的剪纸、面塑、十字绣、绢花等作品在当地公共活动场所或媒体展示、发表。2012年6月,64名师生参加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拜师收徒”活动。学生们说,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活化和补充了书本知识,学习方式生动有趣,很多原来“躺”在课本上的知识都“站”了起来,还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见识了一些原来只听说过的民间工艺大师。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