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要重视地方教育资源

本报通讯员 张星 记者 张庆亮
  目前,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二度开发,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一大着力点,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但是记者调研发现,有些学校和教师还处在“混沌期”,茫茫然,不知开发什么和如何开发;有些开发较早的学校则进入了“高原期”,觉得该开发的都开发了,现在“资源枯竭”,难以有所作为。
  这两种现象,都与忽视或者漠视了“地方教育资源”有关。解决这两个问题,也要从重视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入手。只要找准了这个切入点,课程开发中的一些困惑都可有望解决。
所有的资源都是教育资源
  从社会的角度看,资源是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内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土地以及森林、草原、动物、矿藏,后者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仅仅是“资源”的一部分。而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包括人力、人才和智力(信息、知识)资源,才是信息时代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
  从教育、育人的角度来看,一切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甚至所有的凤凰彩票和空间,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被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经济学角度的资源具有有限性与无限性、有益性与有害性的问题,但就教育而言,资源是无限的、有益的。即使一些人们通常认为的有害性资源,其实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就是一种警醒性的教育资源。
  社会意义上的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按用途可以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信息资源,呈现一定的闭合性。但对教育来说,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资源,无论区域性还是全球性,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却永远都是开放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能以“统合”的视角去勇于和善于开发利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的知识、经验、技能、资产、费用、制度、品牌、设施等“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对此,即使不说它是错误的,至少也是狭隘的、片面的,因为对教育来说,所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教育资源。
  诗人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在古代教育家孟子的眼里,尚且“万物皆备于我”,世界皆在我胸中,对于现代教育的课程开发,有什么资源是不能开发引进的呢?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材小载体,课堂大生活。真正确立“一切资源都是教育资源”的观念,恐怕是课程开发尤其是保障课程开发持续有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社会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如前所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显性的或者天然的,比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在利用这些资源推动课程开发方面,各地各学校已经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尽管在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但至少大都有了相应的知识载体和呈现形式。
  当前,开发相对薄弱的是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社会资源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从教育和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识:
  要重视社会资源课程开发的社会性。与自然资源不同,社会资源是可以超越区域甚至国界,超越民族、种族关系的。课程开发既要重视宏观的社会资源,更要开掘区域性的社会资源。
  要重视社会资源课程开发的继承性。社会资源经过不断积累、扩充、发展,通过人类的遗传密码得以继承、延续、发展,当然也包括传统社会的口耳相传、书籍和现代社会的音像、网络等传承载体。课程开发要尽量对其加以开掘,对这些载体加以整理融合,最大限度体现知识的传承性。
  要重视社会资源类课程开发的主导性。社会资源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社会财富,是因为始终表现、贯穿了作为社会资源的主体“人”的愿望、意志和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
  通观许许多多学校的课程开发会发现,对于自然资源的课程利用,比如对于自然地理、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甚至城乡建设之类,大都开发得比较到位,而对于诸如人口、军事、医疗卫生、方言俗语、风俗宗教等方面,尤其是教科文方面的“活化石”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课程开发要对地方资源高看一眼
  谈课程开发,首先要追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既然有“凤凰彩票”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那么只要以本为“本”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度开发?为什么还要搞“学校课程”?
  因为“凤凰彩票”的课程只是一个“本”或者一个“标”,以中国之大和各地的学校、学生情况千差万别,绝不可以“照本宣科”,或者“一个方子下药”。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营养”,而不是硬性规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学生都必须吃馒头、糌粑,或者大米、羊肉泡馍。
  中小学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做个大致划分,比如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固定资源、流动资源,国家资源、地方资源、个人资源等。其中,前两者资源的确定和开发至关重要。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陕北窑洞、东北大窝棚、北方四合院、西南吊脚楼,不仅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如此不同,就连语言、服饰、饮食等生产生活特点也迥然相异。即使同一个县域,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指向,有意识地观照地方教育资源,凸显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有计划地二度开发,并在开发学校课程时体现地方教育资源的特性,既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开发是否成功、有益有效的重要标志。
  比如中国有黄河、长江,哪条河是本县市区甚至镇街区域的“母亲河”?中国有长城、故宫,本地有哪些标志性的古遗址、古建筑?中国历代都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本地同一类型的人物有哪些?除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本地的文化名人对学生来说会有另一种教育意义。
  教育无小事,但教育往往是通过小事来实现的。让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需要让孩子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家人、爱学校开始。
  关注地方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可能是孩子们喜欢所有课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