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矿藏里开掘课程资源
发布日期:2013-06-1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861次
文登市大众完小 王卫华 侯江文
文登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古有秦始皇召集文人墨客歌功颂德,留下文登学之传说,还有养生之都、长寿之乡、道教圣地、鲁绣之乡等诸多美誉,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30多项。依据地理环境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我校决定以文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以“传承‘非遗’文化,品味历史经典”为主旨,开发了《人与社会》系列校本教材,并针对低、中、高年级分别开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菜单”,包括乡音乡情(传说、歌谣等)、乡风乡俗(风俗、习惯)、乡技乡貌(技艺、地貌等)三大系列。
一、多渠道完善课程内容
教师依据课程开发纲目,分年段收集有关的课程资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查阅相关书籍、图片,或实地考察,网上搜索下载等广泛搜集资料。学生则依据爱好,分成剪纸小队、面塑小队等,走访社区、长辈,向社会收集素材;中、高年级学生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最后,教师遵循教育性、情趣性、可读性等原则,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二、构建多元化的活动载体
每逢传统节日或寒暑假,我校都要布置一些专题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的风俗文化,借助网络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开展“我向长辈学技艺”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两种传统技能。如春节,要求学生掌握剪窗花、包饺子、写对联等;二月二,学生要学会串龙尾等。
学校定期带领学生走进三瓣石、晒字村、召文台等,进行实地勘察,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校举行《龙脉文登》、《仁孝文登》等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知识。
为了让传统技能得到传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校经常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低年级的“李龙王的传说”讲故事比赛,“童音童谣”、“巧手巧剪”比赛等;中高年级的“我的文化之旅”演讲、“亲子包饺子大赛”、“温泉探秘”小论文评比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
三、搭建技能传承的平台
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由文登的鲁绣、面塑、吕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面塑、泥塑、手绣坊、地方戏剧等多样化的校本选修课程,每周一节课。为了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学校邀请文登吕剧团工作人员、民间艺人到校传授才艺。例如,春节过后开展的“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每个班都邀请到一位民间艺人,他们教授学生剪纸、草编、踩高跷、手绣等技艺,不仅使民间技艺发扬光大,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做事。其中,“手绣坊”的作品以及学生活动过程被编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四、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不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拓宽渠道,挖掘校外资源,还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
搭建亲子活动平台。学校充分挖掘家长潜在的资源,发挥家长优势,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为此,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专栏,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积极性。很多家长利用休息日、节假日,陪同孩子走进昆嵛山、圣经山、召文台等地,探访文化古迹,追寻文化根源。中秋节,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月饼;民俗节,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参加“民俗现场秀”。家长们的热情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涵。
设立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充分挖掘校外一切可“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舞台。学校餐厅、学校周边的蛋糕店、超市等都是我校的实践基地。每当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学生就分别到这些地方进行活动。元宵节,超市免费为学生提供灯笼和活动场地,学生们开展“元宵祈福绘花灯”比赛,在活动中了解了元宵节的风俗,技能得到了提高。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