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娥:从改造课程开始

本报记者 宋洪昌 石介
  2007年,当袁月娥上任潍坊高新双语学校校长时,一个首要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怎样才能将学校办成一所深受社会认可的学校?应该从哪里入手?突破点应该选在哪里?
  “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得怎样,体现着这所学校的办学层次,更体现着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反复思考之后,袁月娥将建设优质学校的切入点选在了课程建设上。
  于是,她和教师们从“全天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出发,全方位开展课程建设,先后开发了安全课程、健康课程、师本课程、班本课程、选班走读课程等十大系列、总计将近200门的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机会,也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校里学习不再枯燥,他们在学校课程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自我。”从学生们对学校生活的喜欢中,从学生们的变化中,袁月娥深切感受到了课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的力量。
  2007年秋季开学后,袁月娥就开始策划,准备在国庆节组织一次文艺演出。她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尽快融入学校新环境。
  学校首先让学生们自主申报节目,结果却令人失望,只有不到10个学生报了名。随后的调查结果发现,曾经参加过艺术演出活动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生从未登过舞台,很多学生甚至连一首歌都不能完整地唱下来。
  再看看教师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全校20多名青年教师中,只有1人在大学期间选修过琵琶,多数教师不懂乐谱。没法子,学校只好从校外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
  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袁月娥。她说:“音乐素养应该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可是,我们的学生居然不会唱歌、跳舞,教师大多不懂音乐。这是不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从当年起,高新双语学校就启动了“乐化教育”,开发音乐课程。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校园里不能只有读书声,还要有笑声、歌声和乐声。实施‘乐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让每一名学生至少学会一种器乐,用音乐艺术滋养高雅的情操。”在“乐化教育”课程建设启动仪式上,袁月娥悉心地跟老师们讲这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乐化教育”的第一步是改变教师,每名教师选学1~2种乐器,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学校专门装备了“民乐排练厅”,根据教师志愿配齐了乐器。除此之外,还从社会上、高校里聘请名家教授,分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学起来特别困难。二胡指导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15(叨唆)弦’,老师们问:‘什么是十五弦?’闹出了笑话。学习乐器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大家坚持下来了。一年后,几乎每个人都能弹奏乐器。现在,老师们感到演奏是一种享受。”袁月娥告诉记者。
  一年级有个男孩子很调皮。有一次,他“为难”语文老师,说:“老师,你会教语文,可是你会音乐吗?”结果,语文老师刘晓丽并不示弱:“我给你来一段。”随即,她拉了一曲二胡《小星星》,惹得围观的同学鼓掌叫好。刘晓丽感慨地说:“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被学生崇拜的幸福感是任何事情都比不了的。”
  2008年,学校成立了“教师民乐团”,84名教师能够演奏35种乐器、20多个曲目。学校开发的乐化课程设立笛子、琵琶、笙、唢呐、古筝等35门课程。一年级开乐器欣赏课,二年级开始学习弹奏乐器。
  每周一下午民乐课凤凰彩票,学生们按照各自选报的乐器走进不同的教室,选修乐艺。每到这个时候,整个学校里弦歌不绝,成为孩子们意兴飞扬的音乐王国。不但如此,连入校放学、课间铃声、午餐和入睡前准备凤凰彩票,学校都播放不同的名歌名曲。学校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音乐的律动。
  “我学会了拉二胡,每天放学回家后拉给爷爷奶奶听。邻居都夸我是音乐师,小伙伴们非常羡慕我,我心里可高兴了!自从学会了乐器,我学习更有信心了。上个学期,我还被评为‘学习之星’呢!”五年级(2)班的王子涵高兴地说。
  有一位家长找到袁月娥,非要把正在读六年级的孩子从外校转来。袁月娥询问其转学的原因,家长唯一的理由就是:“孩子喜欢高新双语学校的音乐环境。这里的孩子都很快乐、很阳光。”
  今年正月十六,高新双语学校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开学仪式。
  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校园里到处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有水果灯、蔬菜灯、动物灯、树灯、器乐灯、日月灯、星星灯……每个灯的流苏上挂着10条谜语。于是,读谜语、赏谜语、猜谜语、编谜语、解谜语、收集谜语就构成了热闹的“谜语节”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开学课程”,让好奇的学生们欢快地度过了开学的第一天。
  第二天下午大课间,学校组织了“放飞梦想”放飞气球活动。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了气球,让他们在纸卡上分别写下自己的新年梦想,然后将纸卡系在气球上。当全校的学生齐聚在体育场上,将五颜六色的气球放飞到空中时,大家疯狂地喊啊、跳啊。
  就这样,学生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
  “开学也是一门重要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有好心情,第一天就喜欢来学校。我们设计了各种好玩的趣味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找到快乐学习的感觉。”袁月娥介绍说。
  不只是开学让学生体会到学校里的快乐,高新双语学校还把传统文化资源引入校园,借助节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谷雨节气,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山区农田,聆听布谷鸟歌唱,参加农家春耕播种;清明节,学生们探究祭祖怀远民俗,做单饼卷鸡蛋美食,一起放风筝;端午节,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到田野采艾草,诵古诗,包粽子;母亲节,开展“我给妈妈献首歌”活动,让学生们帮助妈妈做家务,制作“妈妈影集”;中秋节到了,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参与到觅中秋、诵中秋、话中秋、赏中秋、蒸月饼等有趣的活动中去……这样一来,贯穿全年的节日课程也成了学生们学习、玩乐的大舞台。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生们过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学校提出,把舞台还给学生,把设计权还给学生,把组织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节日让学生做主。结果,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每名学生、每个班级都在思考、设计最喜欢的活动方案。最后,确定的活动形式居然是游戏节,主题是“游戏相伴幸福童年”。
  “游戏项目也是孩子们自己提报的。后来,学校一统计,发现学生报上来50多项,分语言、科学、文艺、智力、运动等7大类。学校对活动实行项目管理,由提出游戏项目的班级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和评判比赛,学校配合提供物资、设备、场地。学生们全员参与,每个人都成了主角。”德育处主任陈红梅告诉记者。
  于是,绕口令、会跳的纸杯、泡泡魔术、象棋闯关、颜色爬山、赛陀螺、捏泥巴等学生们喜欢的游戏都搬上了六一节活动的大舞台。五年级(3)班的学生范博群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过的最有趣的儿童节。很多游戏节目要想玩好,不仅靠动脑筋,还靠大家合作;不仅比知识,还得比方法和能力。每次闯关成功,那种成功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我连过了5关,被评为‘闯关大王’。原先只知道玩电脑游戏,经过这次经历,我才发现生活游戏更有趣。”
  这次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启发了袁月娥和老师们。接下来,大家集思广益,向学生和家长征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游戏,开发了一门新的课程——“课间游戏”。
  “课间活动一直是教育的空白点。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安全,很少考虑到课间的教育潜力。其实,课间活动完全可以成为一门课程。只要是学生喜欢、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都可以纳入到课间游戏。这样一来,课间游戏也就成了一种难得的教育载体。”袁月娥说。
  有个小男孩跑到袁月娥的办公室,说:“同学们喜欢轮滑,学校能不能在课间加上轮滑游戏?”“完全可以。”袁月娥一听,很痛快地答应了学生的要求。现在,每到课间,踢毽子、丢沙包、摇呼啦圈、翻红绳、跳秧歌舞、做手指操、耍杂技等30多个项目让课间活动变身为“游戏地带”,成为高新双语学校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令孩子们特别兴奋的,还有“校园吉尼斯”课程。
  在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大课间,校园里就摆开“挑战吉尼斯”擂台。每一名学生只要在某个方面有特别的专长,就可以报名参赛、挑战极限。
  于是,学生们的“绝技”和风采尽情地展示了出来。
  ——六年级(1)班的杨昱璞参加了抖空竹表演赛。在3分钟限定凤凰彩票内,他抖的花样最多。最后一次,他居然把空竹抛得有5层楼高,然后稳稳接住。他抖出了精彩,创立了“抖空竹吉尼斯”最高纪录。
  ——六年级(4)班的5名学生合作创建三角结构,垒空易拉罐,结果垒了3.32米高。易拉罐摞得顶到了上层楼板,他们还觉得不过瘾。
  ——还有一名学生能徒手爬楼壁,被大家称为“飞天蜘蛛侠”。
  ……
  挑战无极限,人人显神通。各种新奇的绝技项目不断上演:筷子夹乒乓球、音乐达人、蒙眼金鸡独立、轮滑快速过桩、原地转圈、花样跳绳、手指转球、30秒记数字,等等。现在,已经有200多名学生成为“校园吉尼斯挑战之星”,校园因此“群星璀璨”。
  在各种各样的玩乐场中,学生们玩出了童年快乐,玩出了勇敢自信,也玩出了艺术和智慧。学校成了学生们的乐园。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高新双语学校作为一所建校仅6年的小学,师生的发明创造、创意设计居然有30多项获国家专利。
  在创造发明展室,记者看到四年级(1)班学生辛艺璇设计的一台太阳车模型。负责解说的孟蔚萍老师告诉记者,太阳车源于希腊神话,是日神的马车,寓意为“车跑得快”。这辆太阳车模型上安装有太阳能装置,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化为车子运转动力。这个设计发明因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而获得国家专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引起有关生产商的兴趣。
  潍坊高新区是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产业密集,科研机构集中,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由于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因此在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有充裕的空间。袁月娥坚持开放办学,把社会当成大课堂,通过开发系列科学课程,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机会。
  学校设计了“问题长廊”,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寻根问底、观察生活、提出问题。老师定期将一些问题张挂在长廊里的“知识树”上,让学生“招标认领”。在每个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提出问题多的学生和回答问题多的学生都会得到奖励,被分别授予“爱思考之星”、“科学小博士”。
  在高新双语学校,每周都开设科学实验课和科学体验课。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科学课程,开发了100个科学小实验,像带电的气球、凸镜成像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对比和分析能力。学校还专门建造了科学体验馆,配备有200多种声学、光学、电学体验模具。科学体验馆全天候开放,让学生随时体验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把他们引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学校花10万元购进了一些组装材料部件,装备了“科乐思”操作室,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开展益智大比拼,组装飞机模型、坦克模型、变形金刚、火箭模型等各种作品,并且定期评选出优秀模型,摆放到学校流动博物馆里展出。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小小气象站”,让学生们每天通过观测天气、温度、风向等情况,探究气象知识。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也非常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课本、质疑教师、质疑答案,发表自己的理解、方法和主张。由于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会得到尊重,因此课堂教学开始改变,如开展数字游戏、生活中的数学、课前三分钟百事通、十万个为什么等。这样一来,课堂把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变成了探究展示,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袁月娥介绍说。
  课程开发也把家长们“拉”了进来。学校聘请各行业具有专业水平的家长组成导师团,每月开设科学大讲堂。在地质机构供职的家长讲矿产分布和地壳地形变化,在气象部门工作的家长讲卫星气象云图和大气圈是怎么形成的,从事IT产业的家长讲动漫制作和软件编程,在环保部门供职的家长讲企业废水循环利用和空气环境PM2.5质量标准,在科技部门供职的家长讲生命科学和自主知识产权,身为农业专家的家长讲现代无公害绿色蔬菜培植和智能化大棚管理……家长们还定期指导学生兴趣社团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制作,带领学生们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高校科研所、生态林场、科学博物馆,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现场体验。此举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每届科技节都给学生们带来新奇和惊喜。“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太丰富了!我们真的应该向学生学习。”袁月娥自豪地说。
  在科技节上,充满梦幻色彩的科学幻想画展览、激烈精彩的科普知识抢答赛、设计奇巧的小制作和小发明、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实验、生动迷人的科学家故事、变幻神奇的流动科技馆、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网页,还有航模比赛、降落伞比赛、纸箱车大赛等精彩表演,让校园变成了“科普超市”,到处洋溢着科学的气息。
  在小发明展览会上,三年级学生吕芳霄神采飞扬地解说着自己的创造发明——一种带刷子的橡皮擦。因为每次做作业、改错时都要用橡皮擦,弄得橡皮屑到处都是,所以她非常烦恼。于是,她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清扫废屑的橡皮?妈妈用扫帚扫地的情景启发了她,她把橡皮周围安上毛刷,用橡皮时顺便清扫“垃圾”。经过多次实验,她终于成功研制出带手柄和软毛刷的橡皮。
  一个月下来,学生们体验了科学的魅力,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生发了太多感触。
  “决定未来人类发展的,一定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创造美好未来。”一名学生说。
  ……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所充满科学和艺术气息的学校里,创造的种子开始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萌芽。”袁月娥深有体会地说。
(摄影 季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