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四个一体化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吴茂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着力点在于如何实现由校舍条件的“硬均衡”向内涵发展的“软均衡”转轨。地处鲁中的莱芜市凭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的优势,抢抓“济莱协作区”的机遇,坚持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公平保障四个一体化,“造峰助谷”、“城乡联动”,由“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向“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办学条件一体化:  
 让学生喜欢家门口的学校
  “原先都是农村学生向城里学校转,自打去年新校投入使用后,已有23名学生从城里转了回来。”莱芜市莱城区吐丝口小学校长李金之向记者坦言这一“变化”。
  去年8月30日,该校正式启用。学校总投资86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规划建设综合办公实验楼1栋、教学楼6栋、学生公寓1栋及餐厅等设施,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可容纳72个教学班3500名学生,是一所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规划建设的寄宿制小学。学校投入使用后,利用省“1751”资源平台,与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牵手共建,大力推进体验教育,推出营养午餐计划,倍受家长好评。“让孩子从城里学校转回来,家长看重的就是我们的办学环境与办学质量。”李金之说。
  吐丝口小学的成功转型,是该市推动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的缩影。该市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财政投资为主渠道,形成了以“市级统筹奖补、区级投资为主、镇村投资为辅”的投资结构。2010年以来,全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共投入资金4.55亿元,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条件是教育均衡的硬指标。我们努力让城乡学校硬件都达标,设施满足需要,让孩子们在安全、标准化的校园里接受教育。”莱芜市教育局局长刘静说。
  莱城区是莱芜市的驻地区。该区2008年启动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2009年起相继实施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幼儿园改扩建及隐患校舍改造,累计投入3.7亿元,在“家门口”筑起美丽新校园。苗山中学、羊里中学、吐丝口小学、牛泉中心幼儿园等一座座新建标准化校园遍布城乡,成为区域教育均衡的“地标”。钢城区实施“校车村村通”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购买专用校车40辆,开通线路55条,覆盖70%的村庄,解决了3000余名偏远农村学生的上下学问题。
 队伍建设一体化:  
 让教师在城乡之间动起来
  地处山区的牛泉镇中心小学的数学教师李海霞是全市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除了本职工作,她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做好全市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与教师培养。“这样的兼职,让我不仅知道了教师需要什么,更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通过入校送课,入校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我更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李海霞深有感触地说。与李老师一样,全市共有116名骨干教师兼任中小学教研员,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推动教师成长。该市结合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与新教育实验,引导学校与省内外名校、新教育实验学校结成发展联盟,搭建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坚持招培并举、研学共进,促师资队伍整体提升。
  “有好的师资,才有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均衡水平高低的关键点。我们着力统筹城乡教师资源,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加大城乡交流力度,从城区学校选派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挂职,从农村薄弱学校选派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让城乡教师队伍在交流中不断加强、整合和提升。”刘静说。
  该市着力打造市、区、镇、校“四级联动”的网络研修新模式,每年组织全市1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定期组织校长、骨干教师参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加快教师成长。该市莱城区是省“1751”改革创新项目区,积极与省内名校牵手共建,选派干部教师入名校挂职学习,开展一对一伙伴合作,举办省级片区同课异构研讨,成效显著。该区由区直学校、镇中心校等指导学校牵手70余所学校组成17个教育发展联盟共同体,并作为教师交流的责任主体,确定交流人数、人员、科目及考评办法,建立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的长效机制。该市还建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力争达到退补相当的要求。2010~2012年,全市共补充中小学教师601名,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截至2012年底,该市普通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140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高学历教师比例不断提高,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占84%、87%、8%,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7.5、7、4.5个百分点。
 教育管理一体化: 
 让创新推动学校更优质
  “我们的家庭作业没有书面的,只有阅读实践与自主探究。”莱城区花园学校六年级学生杜心怡高兴地说,“这让我有充裕的凤凰彩票阅读经典。”高雅的儒家经典,让她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该校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创造”凤凰彩票促学生吟诵: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学生集体诵国学;每天下午课前20分钟是“美文欣赏”与“每日一背”,学生轮流上台吟诵;每个课间,学生边玩边吟,跳皮筋时背《三字经》,踢毽子时诵《笠翁对韵》,十人一队丢手绢时吟《千字文》,寓教于乐,兴致盎然;每天放学学生排起长队,边走边诵,诵读已成为师生的生活常态。丈八丘小学的特色课程、实验小学的生态教育、口镇中学的全员育人导师制、陈毅中学的生命化课堂……该市通过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着力培树城乡更多的优质学校。
  该市创新建构了规范办学,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家委会建设及基础教育阶段入学、考试、评价工作等五项长效机制,创新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提供了现场。自2011年起,新教育实验在城乡中小学全面铺开,涌现出一批示范学校和榜样教师。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学生校外成长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节假日期间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等问题,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该市建起了覆盖城乡所有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全市中小学多媒体“班班通”教室配备比例达到85%以上,102所学校正在安装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并将陆续投入使用。创建交流提升新平台,初中学段成立“八校教研联盟”,高中学段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大力开展“送课下乡”和“理想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向农村延伸。通过举办新教育开放周,组织“缔造完美教室”、卓越课程、中小学生“读书达人”等评选活动,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内涵发展,有26所示范学校和67名榜样教师受到全国表彰,获奖数量列全国各实验区之首。
 公平保障一体化:
 让每一缕阳光都温暖
  钢城区艾山街道第二中学初四(2)班学生赵艳家境贫寒。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乡,她和年幼的妹妹与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2013年春季开学,当学校把1000余元救助金送到赵艳爷爷手中时,老人家万分激动,一个劲地表示感谢。
  “实施教育均衡战略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要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让城乡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一片天。”刘静说。
  该市高度重视“双高普九”工作,各级各学校积极建立了学生辍学、失学信息监测、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莱城区专列条款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办法,在安排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等方面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抓好特殊教育,先后投资510余万元用于市特校建设和装备,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涵盖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学生的各阶段教育,集“康复、教育、就业”为一体的省级规范化学校,使全市盲、聋、弱智三类特殊儿童充分享受到教育保障。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人数的比例市直执行10%,莱城区、钢城区、雪野旅游区执行16%的标准,均高于省定8%的比例。全市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通过实施一免一补、严格划片招生、爱心手拉手、“爱暖童心”等政策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入学机会的公平。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始终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超过省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