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为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季俊昌 通讯员 蒋世民 马干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东营市教育局局长梁海伟常说:“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师队伍现代化,缺失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才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教育转型发展,才能实现‘打造幸福教育,建设和谐家园’的东营教育梦想。”东营市教育局近年来推出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新举措。这一系列举措成为东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境界
  为激励全市教师胸怀理想,担当责任,生发职业发展的内动力,东营市打出了“组合拳”。一是提炼并确立了“忠诚、立人、求索、致远”的东营教育精神,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行动准则和精神动力,并在实践中努力调动和激活每一位教师“寻求教育幸福”的内在心理需要。二是通过开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讨论活动,不仅破除了影响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而且坚定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新知新、励志前行、努力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三是通过学习和宣传《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警醒意识。四是为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中的资源效力,教育、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参加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和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必须具有近5年内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年以上的经历”,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制定印发了《市教育局所属学校幼儿园干部教师调配交流实施办法》,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有序、合理、规范流动;开展全市中小学城乡结对共建活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把教师的内在愿望和组织的外在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每一位教师在内在自醒和外力激励下瞄准更新、更高的职业目标奋斗。
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机制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终究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创造精神,努力形成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强大合力。”东营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李从涛的话道出了东营教育管理者的信心和决心。为此,东营市首先从抓校长管理入手。组织、编办、人事、教育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东营市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从校长的岗位与条件、选拔和聘任、职责和权利、调整和交流、培训和提高、考核和奖惩、待遇和监督七大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推进校长专业化、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实施教育家办学等方面,实现了一些政策和制度突破。二是成立了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为建设校长发展共同体、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校长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走向现代化,为引领教师走向研究型专家型、实现专业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该市施行了一系列激发教师好学上进、爱业敬业的措施。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市教育局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印发了《东营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方向性指导和价值性评判。为给教师树立学习的标杆,凝聚教书育人的力量,市政府出台了《东营市功勋人民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今年评选出10名功勋教师,给予其市级劳模待遇。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解决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保险待遇有关问题的意见》。
加强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东营市通过实施“抓点——串线——扩面”的教师培训策略和科研驱动策略,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高。
  所谓“抓点”,就是在现有培训资金和条件下,遵循效率原则,首先关注和保障各个教育岗位上的骨干分子,形成优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为此,东营深入实施了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自2006年始,启动了5年一周期的东营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市财政每周期给予东营名师、名校(园)长每人3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对遴选产生的东营名师、名校(园)长,该市采取国内外研修、到先进地区顶岗实践等形式进行培养与培训,使其逐步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成长为学者专家型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所谓“串线”,就是根据教育工作岗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教育培训序列。目前,东营着眼于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备,提出了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培训目标,即“建设一支爱生、爱校、爱教、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管理有方的校长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爱学习、懂教育的教育行政干部队伍”。该市通过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采用高级研修、在岗实践和“影子校长”培训等方式进行高端培养与培训。该市还充分利用本地优秀师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全市遴选了200名市级教师培训专家人选,组建了培训专家库,有效地加快了全市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所谓“扩面”,就是充分发挥各个“点”、各条“线”的带动作用,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各类活动载体,加快有效信息的传播,形成优质资源共享的整体培训格局。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工程规划,东营依托市教师教育网和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等培训平台,持续组织全市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在职中小学教师,利用暑期开展全员远程培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每名教师完成不少于36学时的全员远程研修。
  研训一体,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教研科研更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载体、既改变工作样态又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正如东营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所说:“作为教师,要从重复、机械、枯燥的教学中走出来,克服职业倦怠感,就必须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改变工作的状态,寻找工作的乐趣,提升工作的境界。”加强教研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注重课题研究、教育实验和成果推广,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加大教育工作的科研含量,是东营常抓不懈的工作。多措并举,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参与教研科研机会,成为东营市教科院工作的着力点。如,组织开展教科研人员定点联系学校工作,每位教科研人员重点联系一所农村学校和一所城市学校,每次周期为两年。再如,实施“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教师学习方式;开展专题网络研讨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共享教育教学成果;发挥省市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学科骨干教师群体;开展名师课堂开放、课例创新展评活动;有效落实集体备课,共享集体智慧,拓展教学思路等等,激励骨干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进而收获专业发展、职业提升的快乐和幸福。
  东营市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位、行动到位,教师队伍管理工作办法多、措施实、效果好,在实现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更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