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编织学生安全保障网

本报记者 崔方锋 通讯员 齐荣广 朱雷
  位于滨州市城区中心地带的授田英才学园有2200名在校学生,光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就有1400多辆。前几年,每逢上下学时段,交通严重拥堵,老师、学生、家长、行人苦不堪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邀家长和交警部门负责同志坐下来商量对策,研究制定了“爱拼畅行”活动方案,一下子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家长拼车接送学生,在接送学生地段划分了A、B、C三个停车区位,A区停放接送3名学生的车,B区停放接送2名学生的车,C区停放接送1名学生的车。这一做法实施后,接送学生的车辆减少了700多辆,疏散凤凰彩票由过去的45分钟缩短为10分钟。家长委员会提出,由家长轮班监督这个活动的执行,没有加重学校的负担,交通秩序发生了明显改善,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这是滨州市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缩影。为积极构建校园安全科学管理体系,滨州市确定了全市学校安全工作“12345”的总体思路,即:以“建平安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坚持关口前移、标本兼治“两项原则”,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目标考核“三项机制”,强化教育宣传、应急演练、信息化建设、监督检查“四项措施”,推进校舍安全、平安校车、放心食堂、心理护航、校园天网“五大工程”,着力构建全天候、无缝隙、实时监控、责任可追溯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学校校舍安全。滨州市瞄准“抗震设防、综合防灾”两大目标,抓住“排查鉴定、科学规划、加固改造”三个环节,全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破解校舍建设资金筹集难题,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校舍建设规费减免政策,累计减免各项费用近3亿元,最大限度降低了建设成本;调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每平方米增加20元专项用于城区中小学建设,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通过鼓励镇村投资办学、校舍置换、社会捐赠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实施。截至目前,滨州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45亿元,竣工项目数占规划项目总数的99.92%。今年汛期,为防范山洪、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按照横到底、纵到边、县不漏校、校不漏房的要求,排查出一般损坏校舍306幢、6万平方米,超期服役或严重损坏校舍79幢、1万余平方米。对排查出的险情校舍,组织专业机构进行了鉴定,对D级危房立即停用拆除,对B、C级危房妥善处置后进行安全改造。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关注天气预报信息,重点加强对上述校舍的安全监控,完善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避险措施。
  实施平安校车工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滨州市注重运用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手段,撬动市场力量,探索校车运营管理多种模式。去年以来,全市投入校车购置、安全设施配备资金约1.7亿元,发放学生乘车补助8000余万元,运行校车达到737辆,服务学生3.6万余人,全市基本实现中小学校车全覆盖。无棣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校车管理6处试点之一,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邹平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学生免费乘车。滨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平安校车工程的试行意见》、《滨州市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办法》,为校车运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实行了校车管理“五定”制度,即定线、定车、定人、定座、定点停放。落实全程责任无缝衔接制度,完善全程天网监控、GPS定位、超速报警等技术防控措施。
  实施放心食堂工程,确保校园饮食安全。为给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结合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滨州市积极推进学校食堂餐厅建设和热水热饭设施配备。去年,滨州市投入资金1亿多元,完成食堂餐厅建设项目45个,完成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同时,实施“放心食堂”工程,着力打造“四统一”的长效管理机制,即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各县区按照“先行试点、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对米、面、肉、油等大宗物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通过规范管理,明晰职责,健全台账,完善监督,确保食品安全有源可溯、有据可查、有责必究。
  实施校园天网工程,提高监控防护水平。为实现“过程监控、责任可追溯”,滨州市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校园监控天网工程,提高了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邹平县、无棣县、滨州经济开发区相继建成县域电子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可以查看辖区内所有校车的运行情况,并实现了对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重点部位的集中实时监控。校园监控系统不断升级换代,监控范围更广,监控画面更清晰,对有效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责任追溯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心理护航工程,注重学生心理防护。滨州市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发生极端事故的问题,坚持关口前移,提前防范,启动实施了加强学生心理防护的心理护航工程。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在全市中小学完成了100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同时,邀请全国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就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建设、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进行专题培训,有效提高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