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驱动”下的“加速跑”

本报记者 姜连国
  设计新颖的教学楼里,幼儿活动室、盥洗室、休息室、卫生保健室、多功能室等专用活动室齐备;宽敞的教室里,钢琴、多媒体、空调、暖气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开阔的操场上,大型组合滑梯、蹦床、秋千等游乐玩具丰富多彩……这是记者日前在青州市今年刚建成使用的山区农村幼儿园——王府街道刘井村幼儿园看到的情景。
  青州市教育局局长徐继中说,刘井村幼儿园的变化是青州市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以来,青州市将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把市财政投入、镇级投入、社会投入构建为学前教育动车的三个强有力的驱动轮,形成合力,走出了一条“三轮驱动”学前教育发展之路,推进了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加大市财政投入,是青州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大驱动轮。”徐继中介绍说。为加强对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领导,青州市成立了由市主管领导任组长,教育、财政、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及各镇街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市政府重要项目管理,实行市级领导包靠项目制度,并不断加大市财政对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819万元,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比上年增长0.64个百分点;2012年,市财政学前教育经费4277.6万元,所占比例比上年增长2.89个百分点;2013年,市财政学前教育投入达6351万元,所占比例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
  建立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鼓励镇、街、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是青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的又一驱动轮。该市规定,在年内按照有关标准完工并经市级验收合格的幼儿园,新建项目每平方米奖补500元,改建、扩建项目每平方米奖励200元,设施配备和玩教具每班奖补1万元。2011年至2012年,市财政共拨付400余万元,用于奖励13个镇、街道、开发区的20多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2013年,市政府拨付3000万元用于扶持镇街幼儿园建设,并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作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公开承诺全面完成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为充分调动镇街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青州市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镇街科学发展千分综合考核,纳入督导范围。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工程进度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和定期不定期督查制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促进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街道财政的大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办园条件,提高了幼儿园的保育质量。”王府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张玉美深有感触地说。张玉美介绍,王府街道大部分是山区农村,以前园点多,基础差,效益低。2012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入2000余万元,按照省级示范园标准,新建了王府街道中心幼儿园、刘家村幼儿园、赵河村幼儿园、莲花盆村幼儿园等4个社区幼儿园,配齐了设施。新幼儿园不但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而且配齐了幼儿教师,规范了管理,保育质量不断提高,让山区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学前教育。
  在把市财政投入和镇级投入培育成学前教育发展驱动轮的同时,青州市实行市场化运作,让社会资金成为教育发展的有力驱动轮之一。该市各镇街利用校安工程完成的有利时机,通过土地置换等市场手段,吸引有实力的社会企业集团投资办园。2010年以来,该市通过市场化运作累计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建成了6所规模大、档次高的普惠性幼儿园。
  “‘三轮驱动’,合力推进,促进了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快速发展。”在采访中,徐继中介绍说,3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8亿元,共完成幼儿园的建设任务191处,新建和改建面积19万平方米。仅2013年,就投资6341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扩建25处,完成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有效地扩大了公共学前教育资源。
  截至目前,通过新建、改扩建的方式,青州全市13个镇、街道、开发区的所有社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公办幼儿园,实现了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7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2%,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